宜兴紫砂壶的发展与价值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使紫砂艺术向更高的文化层次迈进了一步,丰富了它的内涵。历史上的文人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艺术大家都曾参与壶型的设计或篆刻壶铭,是中国文人与紫砂结合最为精妙的一种表现,它既升华了紫砂的装饰层次,又深蕴了它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紫砂的文化本质。

  中国人的“紫砂”情结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宜兴紫砂”就已出现,明代中期开始大量的烧造,并享有盛誉,此时名家辈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局面。
  紫砂是宜兴当地的一种矿物质土,包括紫泥、红泥和绿泥三种,因而又有“五色土”之称,紫砂泥内含有的矿物质经窑内高温烧制后,呈现出褐色、紫色等多种色彩,其颜色也会随着原料内铁含量的不同而使器物表面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紫砂烧成的器物以茶壶为主,它的制作依然采用传统成型方法,即“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其工艺难度比较大,制作过程完全采用手工。制作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十几年,几十年的都有,才有可能制作出精湛的作品。紫砂由于器表不施釉,所以作品透气性极好,因而有用紫砂壶沏茶,“隔夜茶不馊”的美誉,其光洁的外表,加之质朴沉静的器型,深得历代文人墨客以及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在中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著名紫砂艺人无不在紫砂壶具造型的构思方面出人意外,如北宋时期“供春之壶,盛于金玉”的供春壶,明清时期的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的“曼生壶”,近代的程寿珍的掇球壶,俞国良的传炉壶,邵大亨的掇只壶,以及现代著名紫砂艺人朱可心的竹段壶,以及素有“壶艺泰斗”之称的顾景舟的仿古壶等等,都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和巧妙的艺术构思而闻名于世。每一种壶式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造型组合,都寄托了制作者的思想、情境与追求。
  “壶依字贵,字随壶传”,一品香茶、再赏美壶、品读壶铭,成为文人雅士的日常文化生活,壶与壶铭相得益彰。从陈曼生开始,文化名人和紫砂壶制作就开始真正地联系起来,使本来就喜欢以茶会友的文人雅士,把紫砂壶看作表现才情技艺的一种媒介,在其上题诗作画,撰写壶铭,丰富了紫砂壶的表现内容。紫砂壶的这种装饰艺术,集诗、书、画、印、文学艺术于一体,使紫砂艺术向更高的文化层次迈进了一步,丰富了它的内涵。历史上的文人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艺术大家都曾参与壶型的设计或篆刻壶铭,是中国文人与紫砂结合最为精妙的一种表现,它既升华了紫砂的装饰层次,又深蕴了它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紫砂的文化本质。
  历史的车轮是继续向前迈进的,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与造型风格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紫砂的艺术价值源于其独特的原料——紫砂泥,以及“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工艺造型,如何做到既保持传统,又不断有所创新,同时既保持紫砂独特的文化,又与现代的审美相契合,其关键是应当将古代的造物文化和现代的美学思想精美结合,使其融入到更多现代文化当中来,通过紫砂壶本身表达出美好的象征意义,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紫砂壶发展成深具民族特色手工艺术品类,从而促进紫砂产业的大发展。

徐元明一脉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