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制作的仿鼓壶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紫砂泰斗顾景舟的紫砂作品——仿鼓壶

“仿鼓壶”因身筒形似圆鼓而得名,又名“仿古壶”、“扁鼓壶”。顾景舟一生曾经多次在不同阶段制作过“仿鼓”这个款形。首先是在1946年,应周志禄和徐祖纯之意,为全国省银行座谈会做纪念仿鼓壶一百一十把。此壶的正面镌刻“座有兰言”,反面镌刻“全国省银行第六次座谈会纪念 江苏省农民银行/江苏省银行“敬贺”。周志禄时任农民银行宜兴分行蜀山办事处主任,这批壶是他找到陶记“福康”的老板徐祖纯,请当时在乡里颇有名气的顾景舟领衔担纲制作的。他与同村的沈孝鹿一起完成制坯,然后交由吴同构在坯体上手书、诸葛勋镌刻。虽然现在看来,这批壶不能算作精品,而且部分有赶工之嫌,但在民国壶中,也可算得上佳作。

顾景舟后期又创作过数款大小不同的“仿鼓壶”,如庚午年(1990年)与范曾先生的合作之品。该壶由范曾正面绘制“童叟嘻戏图”,反面题写屈原《离骚》名句:“乐夫天命复奚疑”,盖面题赞:“景舟大师神品”。顾景舟镌刻画面与文字,并题“景舟手刻”四字。

在“仿鼓壶”的系列中,有一类身型平扁的被称之“大口扁腹壶”,此种命名在传统古器中并无先例,而是源自台湾壶友,是对同类壶中特殊结构比例的一种别称。顾景舟非常推崇邵大亨,心目中的偶像自然成为顾景舟首先模仿的对象。顾景舟曾多次摹制过邵大亨的作品,“大口扁腹壶”就是其中之一。此壶的具体创作年份现在并无确切记载,但我们认为,应该在“座有兰言”之后,即1948年前后。此时的顾景舟经历过了上海的摹古,不仅手艺提高,更重要的是眼界有了拓展。他心高气远,胸存万丈豪情。因此,追赶和超越自己心中的紫砂巅峰自然成为他酝酿许久的创作冲动。

“仿鼓壶”的形制简洁,线条流畅,是紫砂传统造型的基本款形之一,几乎每位从业人员最初学做的都是这种壶型。虽然人人都学过,人人都会做,但能做得好、得到世人追捧的却凤毛麟角。历史上邵大亨的“仿鼓壶”堪称杰作。邵氏的壶最明显的就是呈现一种古拙之美,古而不泥,拙而不笨,有“力度”、有“气度”,这正是紫砂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

顾景舟的作品较之大亨的原器,一脉相承的是“厚重”、是“气度”。不同的是,顾景舟的作品通过进一步压扁盖面和肩线,加宽盖板线,使流的上部自肩线平缓沿出,下部与扁鼓的身筒曲线相切,显得短而不促,为整体扁平的空间造型引出了力度舒展点,鋬圆缓舒展,内侧宽厚扁平,因此,虽然壶身扁平,重心靠外,加之容量约半升,盛满水单手持拿,亦不觉吃力,实用性极强。纵观通体,壶身扁而不塌,流、鋬舒出自然,体现了一份律动的清秀之美。这种审美的取向,贯穿顾景舟的整个创作生涯,逐渐形成了顾景舟壶艺鲜明的个人风格。

从存世量和不同印款的使用来看,在一段时期内顾景舟曾多次制作过“大口扁腹壶”,总体数量不下十把。顾景舟之所以翻来覆去重复此款造型,似乎是在寻找一种感觉,寻找他心目之中对紫砂的理解,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

徐元明一脉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