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紫砂巨匠王寅春》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赴沪专事紫砂仿古。抗战爆发,上海沦陷,王寅春返宜,带回了一套德制仿古工具。接下来是便是逃难,窑场凋败、歇业。抗战胜利后,内战烽火又起,紫砂陶市场并未好转,王寅春生活维艰,去烧粗货窑。新中国成立初,王寅春继续靠做坯,一面养家糊口、一面还债,直到1954年加入蜀山紫砂陶业...

邓君曙

早在2007年1月,作为紫砂界“七位老辅导”之一的王寅春诞辰110周年前夕,王寅春的家人及徒弟们就萌发了要为王寅春作传记的设想,并委托著名作家叶辛、王寅春长子王石耕的徒弟蒋国兴执笔。我曾多次询问王寅春的长孙女婿赵建军(王石耕的大女婿,和我在同一个单位),“书写得怎么样了?”直到前几日,我终于拿到了历时八个寒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虽姗姗来迟,但更显得珍贵,可庆可贺!而最早动议,并以耄耋之躯为本书领衔,带病亲自伏案动笔,提供数以万计回忆资料、统一写作要求并审阅初稿,为之倾注了全部精力的王寅春长子王石耕老人,却于一年前离世,未能目睹此书出版,应属最大的遗憾。

拜读后,就这本紫砂人物传记,不揣谫陋谈几点感想:

一、该书以翔实的资料,朴实的文字勾勒了王寅春的人生轨迹。王寅春从清末到新中国经历了三个时代,饱受了贫穷、战乱。13岁离家到川埠上袁村拜金阿寿为师学做紫砂,学徒满师后为赵松亭等做壶。上世纪20年代在同行中崭露头角,盖有“阳羡惜阴室王”和“寅春”印记的“小水平壶”超过了明代惠孟臣。1917年仿照清宫廷的金属制件制作了“满汉全席餐具”,每套144件,曾作为江苏省陶业工厂成立的礼品(由任淦庭陶刻)。1935年应上海古董收藏大家龚心钊之邀,赴沪专事紫砂仿古。抗战爆发,上海沦陷,王寅春返宜,带回了一套德制仿古工具。接下来是便是逃难,窑场凋败、歇业。抗战胜利后,内战烽火又起,紫砂陶市场并未好转,王寅春生活维艰,去烧粗货窑。新中国成立初,王寅春继续靠做坯,一面养家糊口、一面还债,直到1954年加入蜀山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后,生活才逐步安定。1956年王寅春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的“七大老艺人”之一,1959年、1960年两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两次出席省群英会,受到省政府嘉奖。

采编者把王寅春个人及其家庭的命运与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人文视角作了平实的演绎,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忠厚老实、勤奋好学、技艺全面而精湛、爱徒如子的一个真实的紫砂老艺人王寅春。

本书的书名也别具一格,用的是“巨匠”,匠者指专门手艺人,巨匠指有很深造诣的人,用在王寅春这样一个优秀的民间艺人身上是十分贴切的,既不无限拔高,又不失人品、艺品的自尊。正如王石耕对传记的“几点意见”中所要求的那样:“不要胡编乱造、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不炒不宣、立足于紫砂事业,争得社会的尊重”,“竖立一块洁白、严肃、正气的里程碑”。

二、该书除王寅春生平传记外,还列出了王寅春年表、王寅春出生年月考,传记中还采用了半个多世纪前,王寅春在紫砂工艺生产合作社时,组织上对王寅春工作表现所作的档案原件的复印件。这些都为后人研究王寅春留下了珍贵的查考资料。

三、对传主艺术成就的评价,书中用了“艺术印象”,这也颇有创意。除图片印象资料外,另有口述(文字)资料。书中展示了王寅春的代表作品38件(套),图片精美,其中有个人及博物院(馆)收藏的。口述(文字)资料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或回忆或评说,其中包括陶业实业家、历史老人华荫棠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生前的口述资料,还有王寅春的学生和弟子及南京博物院原院长徐湖平、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浦生等撰写的回忆文章。徐秀棠大师在《我所服帖的王辅导》一文中说:“王辅导在我印象中的‘秤砣’远非他的表象,细细分析,他的方方面面多极具‘秤砣权衡’性的作用。他从未参与艺人间无谓的相侵相争,但在有关公私利弊等问题时他总是‘权衡’于大局,他一生坦荡大度,不计较私利……从未听到他有过自夸自满的言语,但他有过硬的传世作品,足以为之正名。我觉得像他这样的德才品格才是优秀民间艺人的典型代表。”

总之本书是一本实事求是,可做实证性研究范例的重要名人传记性著作,他凝聚了王氏后人及王寅春众多学生及紫砂文化学者们的心血。王寅春虽然没有沐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但他无疑和其他六位老艺人一样,历史将会永远记住他。

《紫砂巨匠王寅春》,叶辛、蒋国兴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定价:420元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徐元明一脉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