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社区活跃着一群敲门大姐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张景秀老家在沈阳,20多年前跟丈夫来到宜兴定居。谈及自己的举动,张景秀总是说:我们都有老的一天。现在自己有能力给予独居老人一份关爱,等以后自己老了也会有人来关心我的。 家住宜城建设新村37幢的史才英,今年60岁,家里还有90岁的婆婆和83岁的老父亲两位老人需要照顾,可...

“今天身体还好吗?”“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每天早晨,伴随着敲门声,宜城街道民主社区的200多户空巢及独居老人,都会得到这样的温馨问候。

民主社区现有常住人口6812人,老年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7%以上。民主社区居委会于2012年9月成立了全市首支“敲门大姐”志愿服务队,并成立了助修、助餐、助医、助疗、助学、助乐等六支队伍作为坚强“后盾”。如今,“敲门大姐”志愿服务成为社区服务的一大响亮品牌,亲切的敲门声,叩开了老人们的心扉;一句句关切的问候,温暖着老人们孤独的内心……渐渐地,他们成了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份念想。这批由30名社区居民小组长和退休人员等组成、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义务“敲门员”每天活跃在社区。

胜似亲人的“敲门大姐”

每天敲开独居老人的家门,问问情况、唠唠家常,看看有何需要……这是“敲门大姐”戴秀瑛每天的“必修课”。今年66岁的老党员戴秀瑛家住宜城街道大人巷9幢,与住在对面楼里的邹慧生、毛兰珍夫妇和其他4户空巢、独居老人结对。和过去的1000多个日子一样,5月14日,戴秀瑛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自家阳台上朝对面楼瞅瞅,待看见老邹的身影,再喊上两句,她才放心。

前不久,邹慧生家的保姆出门买菜,把钥匙忘在家里无法开门进去,担心行动不便的两个老人在家可能发生什么意外,保姆急得团团转。万分焦急中,碰到了赶来“敲门”的戴秀瑛。“戴阿姨,你来得正好,我出去买菜,把钥匙忘在家里,进不了门,这可怎么办啊?”保姆急得快掉眼泪了,“别急,别急,我来找他们子女的电话号码。”戴秀瑛迅速打电话让邹慧生女儿送来了钥匙。邹慧生的女儿握着戴秀瑛的手感激地说:“多亏了有戴阿姨,你可比我家亲戚都要亲啊。”

今年60多岁的褚泉华,是“敲门大姐”中为数不多的男性之一。虽然是男同志,可照顾起老人来,同样是细心又周到,关键时候还挺能拿主意。家住公园路11号5楼的刘永平老人今年81岁了,他是褚泉华负责照顾的老人之一。4月初的一天,刘永平老人像往常一样独自去散步,可走到宜城派出所附近时,老人忽然发现自己腿不能往前迈出一步,偏偏路上一个熟人也没遇到,万分着急。这时,一路赶来的褚泉华,急忙上前帮助老人,发现老人有中风的前兆,赶紧拨打急救电话,并迅速电话通知老人的儿子,老人得到及时救治。

“敲门大姐”成“进门大姐”

家住宜城公园路的“敲门大姐”张梅仙,今年70岁了,但她仍坚持与多位年纪比她更大的独居老人结对。与张梅仙结对的宋筱飞老人住在公园路小区,离张梅仙家不远。宋筱飞今年已经80多岁,刚开始张梅仙来老人家里,还担心习惯独居的老人会有抵触。没想到,没几天就与老人聊到了一块,现在两人无话不谈。

张梅仙发现老人有个习惯,每天早上都会到自家阳台上散步。于是张梅仙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阳台看看对面的老人在不在散步。张梅仙的老伴也挺支持她的,每天清晨只要看到宋筱飞老人家的灯一亮,他就会催张梅仙快去“敲门”。有一天,张梅仙没有看到老人在阳台上出现,她顾不上刷牙洗脸,直奔老人家。敲门进去后,才知老人那天起床晚了,张梅仙这才松了口气。有一次天下雨,她上门看望老人时,发现老人家中漏水,于是立即联系了社区服务队,帮助老人及时解决了屋漏问题。

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宋筱飞老人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从最初的略有抗拒,到后来的把张梅仙当成自己的“女儿”,家里的钥匙也放心地交给了她,张梅仙从当初的“敲门大姐”成了“进门大姐”。

舍了小家顾大家

“来,陆老师吃饭了,今天是面筋塞肉和你最爱吃的炒青菜。”5月14日,今年67岁的张景秀,从社区的配餐中心给陆宗荫老人送来了可口的午餐。“我每天最盼望的,就是早上那敲门声……”90岁的陆宗荫是名退休教师,独自一人居住在宜城民主新村3楼的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每天和他相伴的是一台电视机。平时,老人不做饭,中午随便吃点什么。张景秀上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起了义务送餐员。每天上午10点,张景秀准时到社区配餐中心为老人订餐,送完饭后,她才回家做午饭,两年多来风雨无阻。“就算是自己的女儿,也做不到这样,真是比亲闺女还亲啊。”陆宗荫老人早已把张景秀当成自己的亲闺女。

张景秀老家在沈阳,20多年前跟丈夫来到宜兴定居。谈及自己的举动,张景秀总是说:“我们都有老的一天。现在自己有能力给予独居老人一份关爱,等以后自己老了也会有人来关心我的。”

家住宜城建设新村37幢的史才英,今年60岁,家里还有90岁的婆婆和83岁的老父亲两位老人需要照顾,可热心肠的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敲门大姐”志愿服务队。家住建设新村35幢1楼的王正平夫妇,子女不在身边,平时有什么事都喜欢找史才英帮忙。有一次,王正平家的灯泡坏了,眼看天快暗了,史才英急忙去买来灯泡,搬了个椅子放桌上,再爬上去,摸索着把灯泡换了。“这可是我第一次换灯泡。”史才英笑着说。在照顾社区老人的同时,史才英却无精力照顾好自家的两位老人,只得把婆婆送到了敬老院。

徐元明一脉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