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廷博,号白宕人、鹤庐、大鹤、壶隐,1972年生于江苏宜兴紫砂世家,2007年国工,198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父鲍仲梅学艺;1990年 随舅舅施小马学习制作紫砂方器,后又随岳母汪寅仙学习花器;技艺得以全面提高。所制茗壶,色泽对比鲜明,纹样优雅细腻,深受藏家们的喜爱。作品千变万化,为别人所不能为,每作新品必有前人所无的新构思。装饰手法新颖,勇于创新,不拘束于传统,其妻为汪寅仙大师爱女姚志泉。作品屡获殊荣,在海内外具有极高声誉。
鲍廷博是宜兴紫砂中青辈实力派中的杰出代表。其亦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紫砂》编委,《壶客斋·紫砂世家》网站设计师、负责人。
鲍廷博出自紫砂名门世家,师承父亲鲍仲梅、施秀春、施小马、汪寅仙多位紫砂名家。传家学,矢志紫砂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鲍廷博是当代宜兴紫砂界中,他以其精湛而富有个性的紫砂装饰技艺闻名,将深厚家学与个人创新精神结合的代表性陶艺家。

鲍廷博1992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年作品《玉映方篷壶》被该院收藏,2005年该壶入藏中南海紫光阁。1994年《如意锦箱壶》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2000年《归田风趣壶》入藏无锡博物馆。2007年获工艺美术师职称,作品《鸡血御玺壶》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其紫砂作品装饰手法融合传统与创新,代表作品《犀皮六菱壶》《粉彩蝶舞壶》等多次参拍并成交。
作品屡获殊荣,在海内外具有极高声誉,受到业界一致推崇。《紫玉金砂》、《天地方圆》、《茶与壶》、《计算机世界》、《普洱茶艺》、《民间文化》、《收藏》等诸多业内杂志做专题推荐;北京电视台、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宜兴日报等均有做专题报道。
鲍廷博好品茗,富收藏,广罗古籍善本,金石字画、印石文玩。他总能为别人所不能为,遵循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打破既定印象,创造出前人所无的新构思。现达知命之年的他,以传承和发扬紫砂文化为己任,希望让更多人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让千年传统与现代创新相融汇,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经典。




紫砂的传承与创新,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这需要作者具备丰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以及扎实的技艺功底,能将自己的想法用独特的紫砂语言表现出来,使其成为新的经典。在这一点上,鲍廷博却就很好地做到了。鲍廷博的艺术之路深受其家族影响,师承极为显赫,这为他奠定了全面而扎实的基础。

1972年生于紫砂名门望族,鲍廷博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金银丝镶嵌之首”鲍仲梅大师,鲍廷博从小在耳濡目染中,积淀了良好的艺术底蕴。
1989年,鲍廷博正式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随父亲学艺,鲍仲梅大师将雕、镂、刻、塑、堆、填等多种紫砂装饰手法悉数传授,鲍廷博深得父亲镶嵌装饰技艺的真传,装饰工艺也在鲍廷博日后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990年,鲍廷博随舅舅施小马学习紫砂方器的制作,练就了制作方器的硬功,作品线条利落,结构严谨。后与汪寅仙之女姚志泉结缘成为夫妇,又随岳母汪寅仙大师学习花器。得施小马和汪寅仙两位大师相授,技艺得以全面提高,在方器、花器领域颇有建树。这种多元化的师承,使得他在方器、花器以及各类装饰工艺上融会贯通,技艺非常全面。
鲍仲梅,1944年生,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0年 第三届)。先后师从七老艺人任淦庭、工笔花鸟画大师俞继高先生为师。擅长错金银工艺,将金、银丝(片)镶嵌于紫砂器上,采用雕、镂、刻、塑、堆、填等多种手法,或再施以珠宝玉石等材质,赋茗壶以异彩奇珍,别具一格。与其妻施秀春合作,创制以银丝镶嵌的紫砂壶,为紫砂陶艺开创了新的装饰技法。
施小马,男,1954年生于宜兴,2003年高工,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实力派大师人物,被誉为“紫砂四小龙”之一(另有陈国良、季益顺、江建翔)。其父为施福生(紫砂工艺厂建厂元老之一,制壶名艺人),1971年进紫砂工艺厂随陈福渊学习。擅制方器,是一代方器高手,荣获“中国紫砂名人”称号。
汪寅仙,女,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2005年正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 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代表人,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后随朱可心学习研究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抽象与自然写实相结合是她的壶艺风格。
鲍廷博的艺术之路深受其家族影响,师承极为显赫,这为他奠定了全面而扎实的基础。因扎实的功底及超高的悟性,鲍廷博在青年时期便已展露出众的制壶技术,在紫砂一厂学艺的岁月里,诞生了许多紫砂佳作。
鲍廷博18岁时取寿珍掇球之型,摹古而为的《掇球》,功底已非同一般。采用一厂老紫泥制作,泥料老沉细腻,成壶色深而宝光内敛,历经岁月沉淀,气质更加稳重。巧妙利用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达以和谐匀正、珠圆玉润的视觉美感。整体形成大、中、小三个球体堆叠之势,尽显“掇球”之奥义。整器浑厚有味,实用而不失大气,虽为素器,却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观赏性,将掇球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收藏。
经过三十多年的磨炼,鲍廷博的制壶技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其作品屡获殊荣,获得诸多业内杂志的专题推荐,电视台、报纸的专题报道,亦被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受到业界一致推崇。他根植于深厚的家族传统,却能跳出窠臼,以华丽的装饰技艺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是紫砂艺术“世家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典范。
鲍廷博全手制《圣鼓壶(洒金)》,为其原创设计经典,此件曾陈列于汪寅仙大师展馆,乃是于90年代秋月取原一厂老紫泥精心制作而成,无论整体造型还是装饰,均注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让人眼前一亮。壶身、壶盖以作者独创之嵌泥洒金手法饰云雷纹,金粉嵌入后不脱落不褪色,可长久保存,工精艺巧,华贵无比,装饰效果极佳。

鲍廷博系出紫砂名门世家,矢志传扬紫砂文化的奥妙精深,师承其父鲍仲梅、以及施秀春、施小马、汪寅仙多位紫砂名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其父鲍仲梅的“镶嵌金银丝”绝技,并能灵活运用泥绘、绞泥、浮雕等多种装饰手法,视觉层次非常丰富,制作工艺严谨,法度兼备,风格华美而典雅,创新而不失古意。
随舅舅施小马专攻方器制作,练就了严谨的造型能力;随岳母汪寅仙领悟花器的自然韵味与艺术表现力。其作品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常常在经典的造型上融入现代审美和个人巧思,擅长将方器的刚劲、花器的灵动与华丽的装饰融为一体,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
1992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年作品《玉映方篷壶》被该院收藏,2005年该壶入藏中南海紫光阁。1994年《如意锦箱壶》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2000年《归田风趣壶》入藏无锡博物馆。2003年作品《紫茄》获第三十七届全国旅游工艺品博览会银奖。2007年获工艺美术师职称,作品《鸡血御玺壶》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
1992年鲍廷博作品《玉映方篷壶》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收藏
1994年鲍廷博作品《如意锦箱壶》由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
2000年鲍廷博作品《归田风趣壶》被无锡博物馆收藏
2000年《仿明漆犀皮提梁》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
2002年鲍廷博作品《归田风趣壶》被香港大公报收藏
2003年鲍廷博作品《紫茄壶》获第37届全国旅游工艺品博览会银奖
2005年鲍廷博作品《玉映方篷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2007年鲍廷博获得国家工艺美术师职称
《鸡血御玺壶》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博览会铜奖
鲍廷博的艺术之路深受其家族影响,师承极为显赫,这为他奠定了全面而扎实的基础,他勇于创新,所制茗壶不拘泥于传统,构思新颖别致,色泽对比鲜明,纹样优雅细腻,深受藏家们的喜爱。在鲍廷博所制作的紫砂壶上,常见的印款主要为以下这些:
鲍廷博以传承和发扬紫砂文化为己任,希望让更多人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让千年传统与现代创新相融汇,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经典。他好品茗,富收藏,广罗古籍善本,金石字画、印石文玩。
鲍廷博和好友赏壶
鲍廷博参与养壶大赛和好友合影
鲍廷博捶打紫砂泥料
鲍廷博与好友赏壶
鲍廷博与好友赏壶
鲍廷博收藏的古籍,一壶天地,四壁图书
鲍廷博家中藏书
鲍廷博收藏的印章
鲍廷博收藏的印章
鲍廷博收藏的印章
鲍廷博收藏的书画折扇
鲍廷博收藏的画扇
鲍廷博收藏的扇面
鲍廷博制作的笺纸
鲍廷博收藏的印章
鲍廷博继承了其父的“镶嵌金银丝”绝技,还擅长运用泥绘、绞泥、浮雕等多种装饰语言,使作品视觉层次非常丰富。通过向汪寅仙大师学习,鲍廷博在花器造型与气韵把握上获益良多,得益于多元化的师承,他在方器、花器、光素器上均有建树。
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紫砂收藏界享有很高声誉。其作品已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香港茶具文物馆、无锡博物馆乃至中南海紫光阁等重要机构永久收藏,充分证明了其艺术价值。


姚志泉,女,1973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2008年国工,幼年受到母亲汪寅仙的熏陶而酷爱紫砂。1990年高中毕业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母亲学习制壶技艺,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初悟制作砂器之技巧,对传统技法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1992年又赴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造型设计等课程,学成后回厂,随母亲从事设计创作。
姚志泉是当代宜兴紫砂界代表性的女性紫砂陶艺家,她出身于显赫的紫砂世家,承袭大师衣钵,与丈夫鲍廷博为艺苑中备受瞩目,二人在艺术上相互促进,鲍廷博以装饰创新见长,姚志泉则以造型气韵取胜,珠联璧合,被誉为“紫砂伉俪”。他们是紫砂“家学古法传承”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姚志泉作品从光货入手,以花货为主,工艺制作精细又具个人特色。在进行创作设计时,即吸取传统技法中的精华与传统造型上的优点。姚志泉善于观察自然,将大自然中生态万物之美融入作品中,以期达到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法度,兼具了紫砂的优秀传统,又能体现时代精神。更放入中国工艺花鸟画中的章法运笔,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造型生动活泼,泥色搭配鲜活,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的感觉,作品力求达到审美性和实用性并重。

姚志泉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和重要奖项,并被多家博物馆及艺术机构收藏,且作品曾多次刊载于港台书籍杂志,深受海内外紫砂爱好者的喜爱与推崇。
1993年姚志泉作品《黛彩丹锦壶》入选陶瓷艺术新品;
1995年姚志泉作品《缘圆壶》获江苏省陶瓷艺术新品二等奖;
2000年姚志泉作品《四头蝠戏樱桃壶组》获江苏省工艺协会评比二等奖;
2002年姚志泉作品《黛翠丹锦壶》获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姚志泉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的女儿。汪寅仙是紫砂花器领域的一代大师、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人,是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和朱可心弟子。汪寅仙熟知紫砂泥性,擅长花货的创作,作品气韵生动,艺术造诣极高,常获选为国家礼品,出国参展并受国家博物院收藏。
姚志泉从小受到母亲汪寅仙的熏陶而热爱紫砂。她高中毕业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母亲学习制壶技艺,逐渐领悟制作砂器之技巧,为传统技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姚志泉得到母亲汪寅仙壶艺真传,尤其在花货的造型和生命力把握上,受益最深,对花器的创作有独到的领悟。
姚志泉秉承家学,工艺精湛,作品充满自然意趣,韵味十足。她对作品的要求极高,无论是整体的顺畅度,还是口盖的严密度,都处理得一丝不苟,体现了世家传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在继承母亲汪寅仙壶艺精髓的同时,融入了自身的理解与独特的审美,作品广受业界好评,并被多家权威机构收藏。
姚志泉在阅读书籍
姚志泉旅行留影
姚志泉与女儿鲍璟在博物馆观摩名壶
姚志泉传授女儿鲍璟壶艺
姚志泉给鲍璟讲解制壶要领
姚志泉传授女儿鲍璟壶艺
姚志泉与女儿鲍璟赏莲
姚志泉和好友小聚赏壶品茶
姚志泉与好友参加养壶大赛
鲍璟,女,1999年生于宜兴丁蜀陶艺世家,鲍廷博与姚志泉之女,爷爷鲍仲梅,外婆汪寅仙,兰心蕙质,幽闲聪颖。是“汪寅仙”和“鲍仲梅” 两大紫砂大师家族的第三代传人。
鲍璟自小广受紫砂艺术熏陶,耳濡目染。七岁学书法,十岁跟爷爷学习绘画。十五岁学古琴,师承诸城派。2018年考入南京林业大学就读工业设计专业,同年暑期开始随爷爷学习紫砂传统陶刻。2022年大学毕业后随父母学习紫砂古法制壶,以古为鉴,传承家学,薪火相传,以古之法,为今之用!
鲍璟承袭家族衣钵,自幼受到顶尖的艺术熏陶,传承经典,古为今用。作为年轻一代,她的作品在秉承家族严谨工法的基础上,更倾向于融入现代审美趣味,风格清新、秀雅,既有传统的根基,又不失年轻人的活力。
她承载着家族深厚的艺术积淀,是两大紫砂艺术家族的未来与希望。业界对她寄予厚望,认为她有望将两大世家的技艺与风格融会贯通,在未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紫砂艺术语言。

紫砂手艺的传承,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紫砂是有生命的,遵循古老的工序,通过有温度的双手,让一件一件手作之物逐渐成形,最后交到藏家手中,落地生根。
把壶做好,非一日之功,是多方面知识积累和沉淀过程。鲍璟从小在两位大师(汪寅仙、鲍仲梅)和两位实力派父母(鲍廷博、姚志泉)的环绕下成长,浸染在浓厚的紫砂艺术氛围中,对紫砂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深刻理解。
鲍璟以古为鉴,传承家学,不骄不躁,日复一日地努力,不断地手绘壶型摹古,不断地打泥片,不断地制壶,不断地刻绘,不停地研究,到博物馆观书画、赏名壶,壶艺日益精进,她相信天道酬勤,苦心人天不负,总有一束光会照进来。她承载着家学深厚的艺术积淀,自强不息,刻苦专研,她的未来的艺术成就让人充满期待。
鲍璟五岁时看爷爷鲍仲梅做紫砂镶嵌
鲍璟十岁跟爷爷鲍仲梅学习绘画
鲍璟十九岁跟爷爷鲍仲梅学紫砂陶刻
鲍仲梅给鲍璟讲解紫砂工艺
鲍廷博传授女儿鲍璟壶艺
鲍璟跟母亲姚志泉学制壶
姚志泉给鲍璟讲解绘制壶型
鲍璟摹古绘制紫砂壶型
鲍璟手绘曼生合欢壶
鲍璟摹古手绘紫砂壶型
鲍璟打泥片
鲍璟制壶中
鲍璟在制壶
鲍璟制作紫砂壶
鲍璟制作的紫砂壶坯
鲍璟制作的井栏壶坯
鲍璟制作的紫砂壶坯
鲍璟在刻绘
鲍璟在刻绘
鲍璟陶刻中
鲍璟不断陶刻
鲍璟在弹奏古琴
鲍璟在博物馆看宜兴彩陶
鲍璟在博物馆看书法碑刻
鲍璟在博物馆看青铜器
鲍璟在博物馆观看书法
鲍璟与母亲姚志泉在博物馆观壶
鲍璟和母亲姚志泉在博物馆观壶
鲍璟和国大师周桂珍合影
鲍璟和顾景舟弟子葛陶中大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