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擅仿真果品。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
成熟期间精品之作,以中小件为主,以古器作借鉴,以超凡的构思,能放能收,简繁匀称,既能作典雅脱俗的光素茗壶,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茶具,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为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裴石民,1892年出生于宜兴蜀山一个普通的豆腐作坊业主家庭。石民小时候叫云庆,至七岁念私塾时,由私塾先生改名“德铭”。德铭十五岁时(1907年),即以“学门手艺不吃亏”和“学门手艺立家业”为出发点,拜当时制壶界有一定声誉的好手、自己的姐夫江祖臣为师,学制紫砂壶艺。
后来改名为石民,意愿和紫砂(石器)打一辈子交道,也如他自己所解释的“改名石民,那是为了与紫砂工艺更相符一些的缘故。”裴石民这段机缘,使他开阔了视野,或仿古壶、古尊、古鼎、古瓶、古盆,或仿像生类瓜果菜蔬,他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形象逼真,形态各异。

至二十年代初,裴石民崭露头角,声名传播,并开始与宜兴的名人雅士交流切磋,特别是和储南强、潘雅亮等结为知己,谈壶论艺。在沪上仿古董的活计也多了,时间也长了,仿的品种各式各样。而仿的最多的,是陈鸣远的像生类作品,当时江祖臣在上海所仿的瓜果系列、百果系列,从来不着色,一概素色。且百果系列中,比较严谨端正,从来没有歪嘴咧口的。而裴石民不像他的师傅,他用色十分丰富,鸟菱黑得发亮,荸荠红黄镶嵌,荸荠上的黄毛黑瓣。煞是逼真。特别是花生,半开半合,犹如自然爆开的一样。
裴石民一生清高,从不谄媚,傲骨处处显精神。他至二十代成名之日起,以“陈鸣远第二”盛名远扬,力求新、变、异,力求精、妙、神,每种款式至多只制五、六件,少则一至二件,以高雅大方、清秀不俗,形态各异、款式新颖的风格而在紫砂艺苑别树一帜。他对其泥色选 配之独到,既能作典雅古朴之光货,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既可作古趣盎然之仿古品,又能作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瓜果动物,其求新求变求精求妙之精神颇能启迪后人,发扬光大。裴石民于1968年中风瘫痪,病愈后虽能走动,却大为不便。但仍经常步行至厂,关心指点后一代艺人。中风后再无作品面世,至1976年逝世,享年84岁。




裴石民从艺一生,从上世纪20年代起以“鸣远第二”享有盛名,而后数十年的艺术创作中师古不泥,求新求精,给紫砂后人以启迪。作为著名“紫砂七大艺人”之一,传艺授徒毫无保留,带徒授艺,为传承紫砂技艺不遗余力,是紫砂七老中以匠心护传承的典范。他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和新中国的紫砂行业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不仅传授技艺,更将家中珍藏的明代紫砂工艺品图片赠予厂陈列室。汪寅仙、何道洪、曹婉芬、何挺初等大师,都曾受其教导,沐其教泽,成为紫砂的领军力量门墙桃李,代代传承。这段时期,裴石民的艺术达到巅峰,作品兼具实用与审美,将紫砂从实用器皿推向艺术高度,而他播撒的技艺火种,也为紫砂行业的复兴奠定了根基。
裴石民高深的艺术造诣,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创作作品,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他是当时行业里唯一被称为“先生”的制作紫砂器物的老艺人。
裴石民在1958年的回忆录中说:“我只有努力生产,拿自己五十年来的经验教给下一代。……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严加督促,提高质量,要做到平时(对学徒)如同子女(一样爱护),在工作上要互相学习。”

裴石民的部分制作紫砂壶工具

裴石民设计的制供春壶工具

裴石民手绘的串顶秦钟壶设计图
裴石民认为,学做壶,要先得有工具啊。在做壶前,给弟子们几样制作花货的工具,叫他们照着样子把工具配好。他手制的一些工具弟子至今珍藏和使用。他总是和蔼地对徒弟说:“学技术要认真、用心,壶做好了是自己的,人人都喜欢。”
裴石民会一丝不苟地向弟子们示范每道制作工序,有不到、不对的地方,总是点出哪道工序要改。裴石民平时说话很和气,就是哪里做的不对了,他也就是轻轻摇下头,从不责骂,而且再亲手示范,在他的细心教导下,弟子在短时间内基本上就能掌握了。裴石民技艺高超,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传授,让弟子逐渐领悟他自己积累的制壶经验和技术要领。
裴石民热爱生活,对人和善,养猫、养鸟、养花、养蚕、养金鱼、养蟋蟀,怡养性情。平时还教弟子如何吃茶,讲茶叶的选择,讲紫砂壶泡茶的好处。裴石民也要求弟子多多观察生活,只有充分了事物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把紫砂花器做得生动逼真。弟子在裴先生身边,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学到许多制作方法,也学到许多为人处事的原则。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从艺的敬业精神,更是紫砂后辈一生学习的楷模。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43年出生于宜兴,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学艺,制壶技艺全面,光素器圆润敦厚、气韵深蕴,筋纹器工精艺谨,花货细腻优雅,在传统基础上加以提炼,形成了独特的醇厚雄劲、工艺精湛的何氏风格。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2005年正高,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代表人,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后随朱可心学习研究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抽象与自然写实相结合是她的壶艺风格。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40年生于江苏宜兴,2005年正高,195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师承先辈朱可心、后又随裴石民学艺,一度承著名艺人王寅春及顾景舟教泽,技艺功底全面扎实,作品秀丽大度,文气飘逸是她的艺术追求。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1940年生于宜兴,195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艺,先后师从吴云根、裴石民老艺人,又得到顾景舟大师的指点,擅长紫砂造型创新设计,特以花货擅长。在从事紫砂陶艺创作的60多年中,所创作的作品在专业评比中多次获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我是1965年拜裴石民先生为师的,恩师对我赐教从不保留,情同父子。为让我开阔眼界,还将他祖辈好几代相传秘藏的陈鸣远真品及其林林总总的茗壶、花盆、核桃、佛手、荸荠、茨菰、辣椒、茄子、芋头、石榴,逐一让我观摩,讲述他创作的心得,使我终身受益。
恩师为人厚道、心慈,给人以文静风雅之感,可亲可爱。恩师喜养松鼠、金鱼、蟋蟀、金丝鸟、假山盆景、花草等以激发他创作灵感和情趣童心,这是恩师的生活和艺术水乳相融的内在诠释。他曾说:‘做好紫砂先要有兴趣,趣从何来?从草草木木,蹦蹦跳跳的生活中捕捉。’恩师冶艺一生讲求勤在于勉,形终为神,这样才能日臻完美,达到艺术的上乘境界。这一哲理一直指导我的从艺生涯,在居静中求飞逸,从激励中求安闲,实质讲求的是形与神的蜕变,趣与韵的升华。”

国大师汪寅仙题词怀念

国大师何道洪题词缅怀

国大师曹婉芬撰句感怀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江苏宜兴蜀山人,中国现代紫砂艺人。早年师从江祖臣学习紫砂技艺,擅长仿制陈鸣远风格器皿,作品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古尊鼎炉和仿真果品著称,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获“陈鸣远第二”之誉。其作品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每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大家,其作品总是从摹仿到独创,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没有风格到有风格,裴石民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多个阶段。

裴石民,1892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蜀山镇南街,兄弟姐妹6人,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祖父至父亲一代,均以开豆腐店为业。裴石民小时候叫云庆,至七岁念私塾时,由私塾先生改名“德铭”。
1905年,裴石民十五岁,父亲突然去世,姐姐已经出嫁,母亲身体不好,父亲顶梁柱一走,家里负担陡然加重,他就无法再读私塾了。裴石民于是辍学,以“学门手艺立家业”为出发点,到洋岸圩大姐家随姐夫江祖臣学做紫砂茶壶。江祖臣以制作狮球壶闻名,他教裴石民“活计做好才有饭吃”的道理,裴石民刚做茶壶时,毕竟还是年少贪玩的年纪,由于好玩,做出来的东西并不好,常常卖不出去。这给了他极大的触动,他才懂得姐夫“活计做好才有饭吃”这句话的分量,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自己立足。他猛然醒悟,把那些卖不出去的陶器统统砸掉了,发誓要做出好的来。从此,严格要求自己,埋头苦练,悉心钻研,技艺猛进。

1913年,21岁的裴石民在紫砂界崭露头角,他离开了姐夫老家所在的洋岸圩,在紫砂艺人李宝珍推荐下,裴石民先被上海利用陶器公司聘用,参加了该公司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品的制作。在那里,他白天无法近身观摩老艺人技艺,便在夜晚借着油灯“偷师”揣摩。他和一批紫砂老艺人一起,制作参赛作品。在这次巴拿马赛会上,其中宜兴利用公司的“各种陶器”均获金牌奖章,获奖名录只写“各种陶器”,无具体获奖作品内容,但是裴石民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
1917年,裴石民离开利用公司,开始在宜兴城南门外独自制壶并销售。在此期间,裴石民开始交际各方面的朋友,其中宜兴著名金石书法家潘稚亮先生便是其好友之一,1923年,裴石民31岁,在潘稚亮先生的建议下,他将“裴德铭”改名为 “裴石民”,意寓自己将以紫砂终身为伴。潘稚亮为他刻制的“裴石民”方章、“石民氏”方章等印章,从此,“裴石民”这个在紫砂界逐渐名声鹊起的名字,跟随了他的一生。后有不少上海的古董商和藏家纷纷请其为之制作。其中相当部分是仿制明清作品。他在上海第一次有幸见到了宜兴紫砂史上最著名的高手之一清康熙年间陈鸣远的真迹。通过对陈鸣远作品的反复观摩,从紫砂传统器皿中吸收营养,裴石民开阔了艺术眼界。在宜兴县城期间,裴石民迎娶了商人之女姜雪梅,夫妻相濡以沫。

潘稚亮,名诒曾,字稚亮,号此盘,江苏宜兴蜀山镇人,著名的金石书法家,郭沫若称其为“切玉圣手”。冶印出入浙皖诸家,最工铁线朱文。篆刻名作有善卷、庚桑洞天四宝,材精绝体制尤巨,现藏南京博物院。曾为徐悲鸿刻印40余方。稚亮先生好游历,中原名山登临略遍。性耿直狷介,与人交守信重诺。
潘稚亮与诸多紫砂艺人有交往与制陶印。潘稚亮对裴石民的紫砂艺术十分欣赏,艺术观点也非常相近。1920年代末他曾在裴石民为储南强珍藏的供春树瘿壶所配盖的制口上刻字;一年后,他又请裴石民为储南强先生珍藏的“项圣思桃杯”配托,且在托上刻题记12行。潘稚亮还在裴石民所作之“棋形平圆壶”上刻诗题词。

在1924年左右,经上海利用陶器公司张槐卿和江祖臣的介绍,被上海魔术大师莫悟奇请到家中与其合作制陶,有壶、盆、鼎等。裴石民在莫悟奇家每月工资60大洋。据说,在裴石民之前,莫悟奇曾请过一位颇有名气的艺人为之制作,但出样后不甚满意,而莫悟奇对裴石民的技艺十分满意,与他结为知交,他们常常在一起共同设计构思,由裴石民捏制成坯胎,由木船运往宜兴蜀山烧制,再运回上海。
两人合作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所制陶器作品有上百件之多,它们造型古朴别致,制作精湛,别具一格,成为近代紫砂史上的佳作,深得紫砂专家和文人雅士的称赞。不少仅盖“悟奇冶陶”之章,或钤“冶匋”,而无裴石民之印款,故在紫砂界中传为“悟奇陶”,已成为紫砂艺术之珍品。

莫悟奇(1887-1958),驰名沪上的魔术大师,苏州人,幼年双亲亡故,由外祖母抚养长大。少聪慧,早年拜戏法大师叶兰亭为师,同时钻研魔术,1905年莫氏正式挂牌登台。莫悟奇是中国表演西方魔术的先驱者,南派魔术一代宗师,魔术界有“南莫北韩(秉谦)”之称,名誉海内外。
他制作的道具,门子精巧,做工细致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莫悟奇在上海有自己的松石山房,交结的都是文人雅士和有名的收藏家,当时上海名流汇集的“艺乘书画社”,就在他家松石山房的楼上。莫悟奇很喜欢种花,做盆景,尤其喜欢做紫砂盆景,特约请紫砂名师裴石民为其制陶,两人共同设计,再由裴石民制作,所制紫砂作品上钤有“悟奇治陶”印章,被业界称为“悟奇陶”。
在上海期间,裴石民还为古董商仿制陈鸣远等历代名家作品,可以乱真,“对于历代名手的作品,不但得其体制,而且能够得其精神”,他表现出了多才多艺的一面,融入自然趣味,除了制作花盆和茶壶,还制作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像真果品、田螺杯、螃蟹、大白菜、春蚕、松鼠树桩及各式水孟等大量文玩作品,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见者无不惊叹以为神”。精湛的紫砂技艺闻名江南,造诣上直追清代康熙年间的紫砂名家陈鸣远,被誉为“陈鸣远第二”。

悟奇陶圈形提梁壶

悟奇陶圈形壶杯套组

上海期间仿古作品
1927年,储南强先生在苏州地摊上无意发现一把供春壶,但是已经缺失壶盖。储南强买回此壶后,又做了壶的溯源等几万字的大量考证,证实是供春的精品。紫砂壶名手黄玉麟一开始以为是瓜壶,所以曾经配了一个北瓜蒂盖,并仿制了10把。但是书画家、鉴赏家黄宾虹认为是树瘿壶。为此潘稚亮就将裴石民介绍给储南强,1929年,裴石民重新做了一个树瘿型的壶盖,壶纽为一个大灵芝,边上有一斜长小灵芝烘托,相映成趣。因为灵芝可生长于树木,又是吉祥之物,所以古拙有趣,深得储南强和潘稚亮首肯。在壶的制口外缘,潘稚亮专门刻下“作壶者供春,黄玉麟误为瓜,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两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黄玉麟配瓜蒂盖供春壶

裴石民配灵芝盖供春壶

裴石民配托圣思桃杯
1930年储南强又请裴石民配一个杯托。储南强在1910年前后,在北京还购得一只圣思桃杯。项圣思是明末清初的紫砂壶艺人,以制作桃形杯等仿生紫砂器而久负盛名,传世稀少。储南强的这只圣思桃杯,底部有细微缺失,略微瘸跛。裴石民为圣思桃杯配的杯托则完美契合原器,天然妙趣,天衣无缝,令人惊叹。潘稚亮在杯托上刻有12行题记,其中提到“名手裴石民,时方以第二陈鸣远于世,善为前人修旧”,还有“遂为之记略,兼扬其绝艺,以光于陶史为二美”等记载。
裴石民为著名的“紫砂二美”的配器,留下了近代紫砂史上的一段佳话。某种意义上,由此已经确立了裴石民在近现代紫砂制作艺人的极高地位。

储南强(1876-1959),字铸农,号简翁。家学渊源,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工诗善文,才华横溢。储南强常与当时的书画名流康有为、梁启超、徐悲鸿、吴昌硕、黄宾虹、潘稚亮等一起研究碑帖诗文,欣赏历代古物,眼界高远,学识渊博,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和大家风度。
1950年储南强写《宜兴艺术家裴石民所制像真果品传略》,欣赏及荐才之意跃然纸上。储南强还写了《简庐陶话》,记载了裴石民为供春壶配盖,为桃杯配托,为曼生生栗配熟栗等事。1950年代中裴石民和施福生一起从蜀山步行数十里到善卷洞去看望储南强先生,在这次见面中储南强送给裴石民十几只雕刻精美、内胆镶银的竹根杯和多只灵芝,现仅存一只。裴石民在世时,常常向朋友们提到储南强和潘稚亮先生。无疑,和他们的交往对于他的紫砂艺术生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上海沦陷。从此他离开学艺、生活了12年的上海,临走时,尚有做好的几十上百件紫砂器物,装在两个竹筐里,临时寄放在上海的朋友之处。兵荒马乱,朋友却再无音讯。 宜兴城中住宅被日军烧毁,丁蜀窑场一片萧条,根本无人问津紫砂壶,裴石民的好友储南强避居深山,潘稚亮避居和桥化城寺。裴石民先避难至西乡高草圩,后又到霸山附近的洋岸圩大姐家,他在洋岸圩看到乡下人家养蚕,就用紫砂捏制蚕,看到一把纸扇上画有一只松鼠与葡萄,就得到启发,做一把松鼠葡萄壶。1939年,为了生活,裴石民全家来到蜀山镇,在蜀山大桥下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边做边卖的生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棋形平圆壶、牛盖洋桶壶、荷花蜜蜂壶、松鼠偷葡萄壶、松段茶具、南瓜壶等。
1942年以后,沪上的一些古董商纷纷复业,赶来宜兴邀请裴石民至沪仿古。裴石民劝告他们要以民族大义为重,不可随意出卖艺品珍品,不要给日人仿古。1943年,在抗战艰难岁月中,裴石民深居简出,闭门钻研,创制出《松段壶》《南瓜壶》《荷叶壶》等作品,以及陈设陶——松鼠、仿蜀山山形之假山等。他在家中养了许多小动物,有猫、鸟、狗、金鱼、松鼠等等,并捉来许多昆虫,如晴蜓、地蹩虫、蟋蟀、昨蜢、知了等等,每日写生悟性,把物性的可爱之情,移至紫砂艺术上来。

1944年以后,裴石民以陶土塑形仿真,制作出《田螺水盂》系列,《九条艺蚕桑叶盘》、《螃蟹荷叶盘》、《十件果品》系列等仿真像生类紫砂文房古玩作品,或自创自乐,或探索追求,或求新求变,以高标准,严要求,只求精妙,精而少,少而妙,技艺和心境均达到至高境界。
在整个战乱期间,裴石民时断时续进行陶艺创作,坚持气节,且深居简出,不与敌伪接触,宁愿挣个糊口钱,也不愿去沪仿古挣大钱,宁愿生活无着落,也不肯为日人制壶,保有了民族手工艺人的气节。其品德清高,艺德可佳,并坚持始终,可说是难能可贵的。一直到1949年,真正还在从事制作紫砂的艺人,整个丁蜀镇只剩20来个人了,人才面临着青黄不接,紫砂业几乎停歇。

施福生(1921-1999),施小马的父亲,著名紫砂艺人,紫砂工艺厂建厂元老,与裴石民年龄相差29岁,两人是忘年交,施福生与裴石民的友谊,可谓情同手足。施福生出生于紫砂世家,上过学,后学习制陶,由于聪明肯钻研,年轻时就在紫砂界崭露头角,他制作的鱼化龙茶具、松鼠葡萄壶、丰收壶等非常有名。与七老艺人交厚,技艺水平被称作七老之后第八人。
施福生家紧挨着蜀山山脚,与裴石民家同在北厂的一条巷子里,两家相距也就五十米,他经常去裴家和裴石民喝茶聊天,两人谈时事,讲新闻,聊紫砂。施福生知识渊博,风趣幽默,裴石民和他友情深厚,无话不谈。施福生考虑问题周全、细致,裴家对他非常信任,家中的许多事情都和他商量,征求他的意见。裴石民家中烧了好菜也一定会请他来坐坐。在裴石民的晚年,施福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了裴石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裴石民每次病倒,他都在身边照顾,直到裴石民去世为止,其友情真可谓古今罕见。

1953年,丁蜀窑场的紫砂业还处在停顿之中,裴石民坚持从艺不停息。他比较成功地创制出一套《松段茶具》。在上海举办的“华东民间艺术观摩展览”中,作品松段茶具作为宜兴紫砂器的代表作,载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华东民间艺术》一书中。1954年10月,紫砂艺人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7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于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
1955年春,裴石民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专门从事紫砂器的生产设计工作。1956年,裴石民与任淦庭、朱可心、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一起被省政府任命为技艺辅导员,成为著名的“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从事创作工作期间,裴石民培养和指导了大量青年艺人,先后指导的学生有:汪寅仙、何道洪、曹婉芬、何挺初、束凤英、倪顺生、周尊严、谈碧云、施秀春等,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因为裴石民做的紫砂螃蟹,南洋人很喜欢,1957年,为了出口创汇,需要大批量制作,裴石民带了20多个学徒跟他学做紫砂螃蟹。曾有捷克的贵宾,到厂里陈列室参观,看到他的紫砂螃蟹,以为是活的,可见其技艺几乎可以假乱真。1958年他被厂里上报到市、县政府,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这是他创作生命力爆发的一段阳光时期。裴石民创制出传统名壶《牛盖莲子》《石铫》《圆润》,其作品工整严谨、古朴大方、神韵有加,成为传统紫砂壶的珍品之作。
1960年,裴石民负责宜兴紫砂工艺厂出口高档紫砂花盆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他全身心地放在花盆的设计上、花样翻新,严密构思,为宜兴紫砂工艺厂调整和渡过难关,作出了默默贡献。紫砂厂陈列室筹集古代紫砂器陈列柜,裴石民一次拿出珍藏的20张明代紫砂工艺品图片赠给了紫砂厂。裴石民热衷于工作,他入厂时已经63周岁,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要撑着拐杖到工场去上班。
1957年开始,裴石民创作了大量的紫砂茶壶、花盆和文玩作品,如四方松鹤瓶、南瓜壶、五蝠蟠桃壶、石鼎壶、鱼罩壶、牛盖莲子壶、素身围裙壶、石瓢壶、莲子壶、汉钟壶、海棠壶等。六十年代后期,在原有制作过的仿古传统壶上进行创新,以《串顶三足鼎壶》《串顶秦钟壶》《串盖腰线壶》的创作,以严肃的主题立意,以凝重的传统文化,把思想情感融进紫砂陶艺,创制成功将文化传统应用于现代紫砂的系列作品。

五蝠蟠桃壶

串顶秦钟壶

鱼罩壶

1967年,一批上海盆景协会的紫砂爱好者赴宜兴寻觅紫砂珍品,周良骏便是其中一位。周良骏是上海盆景协会的理事,由盆及陶,非常喜爱紫砂作品,机缘巧合下,周良骏结识了紫砂艺人裴石民,两人很是投机。周良骏数次来到蜀山,每次来时都要带上热带鱼、小石榴等各种盆景以及当时十分紧缺的肥皂、灯泡等生活用品。周良骏对裴石民的壶艺青睐有加,经紫砂厂同意后,邀请裴石民为他定做花盆与壶具,或自己提供图样,或由裴石民设计。裴石民亦将周良骏视为知己,经常赠送自己的作品给他,裴石民晚年创作的紫砂作品,绝大多数都由周良骏等人收藏。
同年,周良骏请上海著名画师钱瘦铁刻了一枚镌有篆书“裴石民年七十六制”字样的长方形印章,赠予裴石民。此方印章,裴石民颇为喜爱,在晚年时期创作的紫砂精品(尤其是76岁、77岁两年制作的花盆、茗壶)上多钤此印。

1969年,77岁的裴石民突发脑溢血,经丁山工人医院抢救后,仍留下了后遗症,手虽举不高,但生活尚能自理。此后多次中风,多次住院。1975年春节大年初一,当时宜兴陶瓷公司书记胡兆根,在顾景舟大师陪同下登门拜年,来到蜀山裴石民家中拜年,给了老艺人温暖和喜悦。1977年2月2日,天寒地冻,85岁的裴石民在睡梦中平静逝去。
裴石民从艺一生,从上世纪20年代以“鸣远第二”享有盛名,到授徒传艺桃李满园,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一生清高,从不谄媚,傲骨处处显精神。数十年的艺术创作中师古不泥,古今紫砂制作融会贯通,一生求新求精,给紫砂后人以启迪。作为著名“紫砂七大艺人”之一,他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和新中国的紫砂行业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裴石民年少勤苦学艺,迷上仿古,得名“陈鸣远第二”。为供春壶配盖、圣思桃杯配托成艺坛佳话,其花器造诣精湛。从蜀山少年到沪上名家,紫砂七老之裴石民以匠心铸就紫砂传奇。他集紫砂工艺之大成,声名显赫,将平静平淡平常之自然现象醇化成可以移情寄趣、渊雅灵动、意韵盎然的艺术品貌。他在配泥上功力殊深,以自然淡雅著称,浓不艳媚,淡不荒凉,独具人格情调,达到“妙色天错”的境界。
裴石民的紫砂艺术造诣精深,既可作古趣盎然之仿古品,又能作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瓜果动物,且是为紫砂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其作品深受海内外收藏家喜爱,市场价值毋庸置疑。
北京翰海2013年春拍
成交价:RMB 80.50万
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
成交价:RMB 40.25万
北京翰海2015年春拍
成交价:RMB 74.75万
中国嘉德2015年秋拍
成交价:RMB 50.60万
中国嘉德2019年春拍
成交价:RMB 80.50万
江苏观宇2022年秋拍
成交价:RMB 56.35万
裴石民大师的作品追求古拙与工巧并存,有强烈的个人特殊风格,可谓紫砂史上独树一帜的集大成者。裴石民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紫砂艺术,从艺七十余载而无间断,既能作典雅古朴之光货,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作品深受海内外收藏家和紫砂爱好者的赏识和青睐。
在裴石民所制作的紫砂壶上,常见的印款主要为以下这些:
裴石民一生对紫砂艺术不断探索、求新、求变,古今紫砂制作融会贯通,技艺精湛严谨,创作时胸有成竹,举重若轻,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表达紫砂“五色土”的美,风格清秀不俗,朴实典雅,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中呈现的哲学思想、美学神采、文学气质是他人生磨练的成果,是与他的良朋好友精神往来的结晶,也是他精神世界的完美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