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竹溪
吴月亭,字竹溪,江苏宜兴人,清代道光年间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吴月亭为杨彭年后辈,善制壶并工于玉雕刻,曾与邵二泉、吴大澄等人合作,制壶常钤“竹溪”“竹溪吴月亭制”印章,自刻作品署“竹溪刻”字样,与杨彭年合作的部分壶使用“阿曼陀室”印款 。
其最早传世作品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制作的刻铭壶,现存香港茶具文物馆。吴月亭制壶多由邵二泉镌刻铭文,如紫砂大壶题铭“十二峰前一望秋”即由邵二泉所刻。光绪七年(1881年)制作的隐茎竹鼓壶壶身有“竹溪辛巳秋”刻铭,吴月亭为其刻铭,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吴月亭传器包括披云楼藏紫砂大壶、蔡啸虎藏朱泥方壶等,壶式涵盖折肩扁壶、三足鼎壶等形制。
-
月亭
吴月亭,字竹溪,江苏宜兴人,为彭年后辈。清代道光年间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吴月亭为杨彭年后辈,善制壶并工于玉雕刻,曾与邵二泉、吴大澄等人合作,制壶常钤“竹溪”“竹溪吴月亭制”印章,自刻作品署“竹溪刻”字样,与杨彭年合作的部分壶使用“阿曼陀室”印款。
其最早传世作品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制作的刻铭壶,现存香港茶具文物馆。吴月亭制壶多由邵二泉镌刻铭文,如紫砂大壶题铭“十二峰前一望秋”即由邵二泉所刻。光绪七年(1881年)制作的隐茎竹鼓壶壶身有“竹溪辛巳秋”刻铭,吴月亭为其刻铭,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吴月亭传器包括披云楼藏紫砂大壶、蔡啸虎藏朱泥方壶等,壶式涵盖折肩扁壶、三足鼎壶等形制。
-
彭年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浙江省桐乡人。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且善配泥色。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世称“彭年壶”,对后世影响颇大。
-
二泉
杨彭年,字二泉,与杨彭年同时有紫砂名家邵二泉,常为邵景南壶刻字。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荆溪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
大鹏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荆溪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
彭年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荆溪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
景南
邵景南(1796-1874),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清末宜兴上袁村“邵家壶”传人,善仿明代名壶,传器底有“姑苏留佩”款水平壶,所制壶器均由邵二泉铭刻,工于制壶,制作精细,品类较多,壶底常用“邵景南制”线框阳文楷书印,口内常用“景南”坚定椭圆楷书章。
-
二泉
邵二泉,清嘉庆至道光年间(约1796-1850年)宜兴紫砂壶艺人,曾为陈曼生造壶,邵景南壶多数也请邵二泉刻字。以精湛的铭刻技艺和制壶工艺著称。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与邵景南、陈曼生等名家的合作中,专司紫砂壶铭刻工序,壶底常见"二泉"署款。传世作品涵盖《井式》《双线》《春泉》等壶型,体现"小而精"的工艺特征。作为"曼生壶"系列的参与者,其铭文内容多融合茶道文化,如"客至何妨煮茗候 诗清只为饮茶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