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少山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宋尚书时彦的裔孙,制壶技艺,由其父传。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掺缸土制作,有”浙江省粗古,肌理匀”的赞语。初信供春,喜作大壶,后作小壶,所制砂壶 ,具有朴雅坚致的特色,为前后名家所不能扩,大彬有两个徒弟徐友泉和李仲芳, 都是制壶名家,有“壶家妙手三大”之誉。
-
时彬
时朋之子,号少山。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明晚朝“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良)之一。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宋尚书时彦的裔孙,制壶技艺,由其父传。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掺缸土制作,有”浙江省粗古,肌理匀”的赞语。初信供春,喜作大壶,后作小壶,所制砂壶 ,具有朴雅坚致的特色,为前后名家所不能扩,大彬有两个徒弟徐友泉和李仲芳, 都是制壶名家,有“壶家妙手三大”之誉。
-
享裕
邵文银(明万历七年-清顺治四年),又名亨裕,明清时期紫砂壶艺人,师从紫砂名家时大彬,与胞兄邵文金(亨祥)同为时氏弟子。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其传世作品以“邵亨裕制”篆书阳文方印为标识,制壶注重比例协调与线条流畅,造型多呈微扁或圆珠状,壶钮常见高节形制。代表作品包括高节钮壶、圆珠壶等,砂泥多呈淡墨色,壶肩圆润,底部平整。
邵文银制壶工艺承袭时大彬技法,作品保留师门风格,壶身与壶嘴衔接自然,壶盖与壶口吻合严密。民国时期《阳羡砂壶图考》著录其碧山壶馆藏紫砂中壶二具,式度相同,淡墨色,身形微扁,肩圆,底部平整;不耽阁藏紫泥中壶二持,制作工致,形制与前壶相仿,底款均为“邵亨裕制”方印。其艺术风格以朴坚有致为特点,壶式度一致,后世仿制品较多。
-
亨祥
邵文金(1573-1619),又名亨祥,明代万历年间宜兴制壶艺人,原籍江西婺源。时大彬弟子,与胞弟邵文银同为制壶名家,兄弟二人独得时大彬制壶秘技。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邵文金以仿制汉方壶著称,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其仿时大彬汉方壶技艺冠绝一时。民国《阳羡砂壶图考》收录吴槎客诗句"勇唤邵文金,渠帅在吾握",佐证其作品为士大夫珍赏。传世作品包括方形紫砂水洗、梨形壶、菊瓣壶等,清人文献记载其仿汉方壶技艺"独绝"的评述延续至民国时期 。
-
邵享裕
邵文银(明万历七年-清顺治四年),又名亨裕,明清时期紫砂壶艺人,师从紫砂名家时大彬,与胞兄邵文金(亨祥)同为时氏弟子。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其传世作品以“邵亨裕制”篆书阳文方印为标识,制壶注重比例协调与线条流畅,造型多呈微扁或圆珠状,壶钮常见高节形制。代表作品包括高节钮壶、圆珠壶等,砂泥多呈淡墨色,壶肩圆润,底部平整。
邵文银制壶工艺承袭时大彬技法,作品保留师门风格,壶身与壶嘴衔接自然,壶盖与壶口吻合严密。民国时期《阳羡砂壶图考》著录其碧山壶馆藏紫砂中壶二具,式度相同,淡墨色,身形微扁,肩圆,底部平整;不耽阁藏紫泥中壶二持,制作工致,形制与前壶相仿,底款均为“邵亨裕制”方印。其艺术风格以朴坚有致为特点,壶式度一致,后世仿制品较多。
-
邵享祥
邵文金(1573-1619),又名亨祥,明代万历年间宜兴制壶艺人,原籍江西婺源。时大彬弟子,与胞弟邵文银同为制壶名家,兄弟二人独得时大彬制壶秘技。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邵文金以仿制汉方壶著称,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其仿时大彬汉方壶技艺冠绝一时。民国《阳羡砂壶图考》收录吴槎客诗句"勇唤邵文金,渠帅在吾握",佐证其作品为士大夫珍赏。传世作品包括方形紫砂水洗、梨形壶、菊瓣壶等,清人文献记载其仿汉方壶技艺"独绝"的评述延续至民国时期 。
-
仲芳
李仲芳,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著名紫砂工艺师,江苏宜兴人,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良、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明晚朝“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之一。
为制壶名家李茂林之子,师从时大彬,与徐友泉并称“壶家妙手称三大” 。其制壶风格由古朴渐趋文巧,作品被称为“老兄壶”,部分传世时大彬壶实为其所作并由时大彬署款,故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其代表作为天启丁卯年(1627年)所制紫砂圆壶,现藏于晋江市博物馆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记载李仲芳为“壶中妙手” ,其作品以敦雅古稳、妍巧有致著称,被视为明代紫砂壶艺的重要代表。
-
俊卿
陈俊卿,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良、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擅长模仿徐友泉、沈君用的壶艺,他们都是天启、崇祯年间人。
-
徐士衡
徐士衡(1573年—?),字友泉,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明代万历年间宜兴制壶名艺人,江苏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原非陶人,因其父喜好时大彬所制紫砂壶,延请时大彬至家塾授艺,遂拜师学艺。曾以捏塑树下眠牛展现制陶天赋,得时大彬赞赏,后潜心钻研紫砂技艺。擅长仿制古尊、罍等器物,所制汉方、扁觯、莲方、鹅蛋诸款式壶器形制精巧,壶盖与壶口密合严密。调配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等泥色,题款多用异书体‘友泉’二字。传世作品包括褐砂中壶(壶底署‘戊午仲冬,徐友泉制’)、虎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等。其子继承制壶技艺,与李仲芳、时大彬并称‘壶家三大’
-
友泉
徐士衡(1573年—?),字友泉,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明代万历年间宜兴制壶名艺人,江苏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原非陶人,因其父喜好时大彬所制紫砂壶,延请时大彬至家塾授艺,遂拜师学艺。曾以捏塑树下眠牛展现制陶天赋,得时大彬赞赏,后潜心钻研紫砂技艺。擅长仿制古尊、罍等器物,所制汉方、扁觯、莲方、鹅蛋诸款式壶器形制精巧,壶盖与壶口密合严密。调配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等泥色,题款多用异书体‘友泉’二字。传世作品包括褐砂中壶(壶底署‘戊午仲冬,徐友泉制’)、虎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等。其子继承制壶技艺,与李仲芳、时大彬并称”壶家三大“。
-
欧子明
欧正春,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著名的紫砂陶艺家,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促芳、徐友良、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以独特的筋纹器和仿生器设计闻名,其作品融合了文人审美与工艺美学,对紫砂艺术化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欧正春又名欧阳正春或欧子明,江西婧源人,活跃于万历年间。作为时大彬的弟子,其技艺深受宗师指导,与李仲芳、徐友泉等同为时大彬门下佼佼者。 创“欧窑”均陶,仿钧窑釉色,开创“宜钧”流派,填补了宜兴陶器在仿官窑领域的空白。
其作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推动紫砂从日常用具向艺术品转型。存世作品稀少,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北京保利拍卖等机构,部分带有“大明宫廷造”等铭文,显示其作品曾入贡宫廷。
-
茂林
李养心,号茂林,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19)宜兴制壶高手。江苏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详。“四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后制壶名工,擅作小圆式壶,世称“名玩”,朴实中具妍丽之态。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制壶不加署款,仅朱书号记而已。原先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沾有缸坛釉泪。自养心始,壶另作瓦囊,闭入陶穴,防止砂壶沾染釉泪,砂壶烧造质量大为提高。子李仲芳,亦是当时制壶名手。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研在朴致中,允属名玩。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