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案卿
江案卿(1886-1953),宜兴大浦洋渚人,清末民国著名紫砂艺人,有“民国狮球冠军”之美誉,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制壶技艺精良,曾有“仿古明有陳光明,暗有江案卿”之誉。1912年,时值宜兴蜀山“阳羡紫砂陶艺工业公司”兴旺之时,聘请江案卿为技师制壶。所制“狮球壶”参与南洋劝业会展品,之后又参加1915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并获奖,从此江案卿“狮球壶"名声大振。惜传器不多,仅见供春茶具、竹根仿古壶、竹春茶具、狮球壶等。
-
案卿万章
所传壶器不多,以“案卿”万章为款识。江案卿(1886-1953),宜兴大浦洋渚人,清末民国著名紫砂艺人,有“民国狮球冠军”之美誉,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制壶技艺精良,曾有“仿古明有陳光明,暗有江案卿”之誉。1912年,时值宜兴蜀山“阳羡紫砂陶艺工业公司”兴旺之时,聘请江案卿为技师制壶。所制“狮球壶”参与南洋劝业会展品,之后又参加1915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并获奖,从此江案卿“狮球壶"名声大振。惜传器不多,仅见供春茶具、竹根仿古壶、竹春茶具、狮球壶等。
-
玉麟
黄玉麟,曾受吴大澂(愙斋)、顾茶林聘为制壶。清晚期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享、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玉良)之一。
黄玉麟(1842-1911年),原名玉林,曾用名玉麟。宜兴蜀山人,为清末著名制壶大家。从师邵湘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被苏州吴大澄聘到家里制壶。黄玉麟在吴家鉴赏到许多古代青铜器和陶器,把这些艺术特色,融化到制壶中,使之技艺精进。晚年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撰,积日月而后成,非其人重价弗予。虽屡空,不改其度”。善制《弧菱壶》、《雪花提梁》、《掇球》、《供春》、《鱼化龙》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又善制假山,层峦迭嶂。
-
少山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宋尚书时彦的裔孙,制壶技艺,由其父传。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掺缸土制作,有”浙江省粗古,肌理匀”的赞语。初信供春,喜作大壶,后作小壶,所制砂壶 ,具有朴雅坚致的特色,为前后名家所不能扩,大彬有两个徒弟徐友泉和李仲芳, 都是制壶名家,有“壶家妙手三大”之誉。
-
时彬
时朋之子,号少山。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明晚朝“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良)之一。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宋尚书时彦的裔孙,制壶技艺,由其父传。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掺缸土制作,有”浙江省粗古,肌理匀”的赞语。初信供春,喜作大壶,后作小壶,所制砂壶 ,具有朴雅坚致的特色,为前后名家所不能扩,大彬有两个徒弟徐友泉和李仲芳, 都是制壶名家,有“壶家妙手三大”之誉。
-
陈光甫
陈光甫,明末宜兴紫砂壶艺人,籍贯江苏宜兴,属时大彬入室弟子群体。其制壶技艺以仿制供春、时大彬等名家作品见长,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记载。陈光甫先天单目失明,仍能精准摹仿供春、时大彬作品形制,器物呈现“具体而微”的特点。
陈光甫作为明末紫砂工艺鼎盛时期名工,其作品采用紫砂泥捏塑法,器型偏重筋纹形,传承脉络清晰,与供春、时大彬等紫砂大师共同构成明末清初紫砂艺脉传承谱系。《阳羡茗壶系》将其制壶风格归为“雅流”派别。
-
时鹏
时朋(又作时鹏),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江苏宜兴制陶艺人,生卒年不详,为紫砂壶名家时大彬之父。其制壶风格以古拙见长,与董翰、赵梁、元畅并称明代紫砂壶“四大家” 。
时朋主要活跃于明嘉靖、万历年间,作品造型古朴,延续供春制壶风格。虽部分文献误载其为时大彬之子,但史料明确记载其与时大彬为父子关系。作为明代紫砂艺术发展初期代表人物,时朋与董翰等艺人共同奠定了宜兴紫砂壶的基本工艺范式。《阳羡茗陶录》《秋园杂佩》等文献均记载其父子传承脉络,时大彬在供春基础上改良紫砂工艺。
-
后溪
董翰,字后溪。晚明紫砂“四大家”(董翰、赵梁、袁锡、明朋)之一,明代紫砂壶名家,与赵梁、元畅、时朋并称“紫砂四大家”。开创了菱花式壶,其作品以文巧著称,一改供春的古拙风格,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董翰的菱花式壶造型独特,提梁设计精巧,展现了他在紫砂工艺上的创新与技巧。
作为继供春之后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在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广受推崇,与赵梁、元畅、时朋并称“四大家”,体现了当时紫砂工艺从古拙向精致的转变。
-
时朋
时朋,又作时鹏,大彬之父,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江苏宜兴制陶艺人,生卒年不详,为紫砂壶名家时大彬之父。其制壶风格以古拙见长,与董翰、赵梁、元畅并称明代紫砂壶“四大家” 。时朋主要活跃于明嘉靖、万历年间,作品造型古朴,延续供春制壶风格。虽部分文献误载其为时大彬之子,但史料明确记载其与时大彬为父子关系。作为明代紫砂艺术发展初期代表人物,时朋与董翰等艺人共同奠定了宜兴紫砂壶的基本工艺范式。《阳羡茗陶录》《秋园杂佩》等文献均记载其父子传承脉络,时大彬在供春基础上改良紫砂工艺。
-
供春
供春(1506年—1566年),又名龚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紫砂壶匠人,原为进士吴颐山家僮,被尊为紫砂壶鼻祖。其首创泥片合成壶身工艺,作品仿银杏树瘿形态,《阳羡茗壶系》记载其壶“栗色暗暗如古金铁”且壶身隐现指纹。
供春随吴颐山读书金沙寺期间模仿僧人制陶,制成紫砂壶。现存树瘿壶原由储南强1928年收藏,经黄玉麟、裴石民补盖后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壶曾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储南强抗战期间带壶隐居,1950年代将壶献藏国家。学术界对现存供春壶真伪存在争议。
-
龚春
供春(1506年—1566年),又名龚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紫砂壶匠人,原为进士吴颐山家僮,被尊为紫砂壶鼻祖。其首创泥片合成壶身工艺,作品仿银杏树瘿形态,《阳羡茗壶系》记载其壶“栗色暗暗如古金铁”且壶身隐现指纹。
供春随吴颐山读书金沙寺期间模仿僧人制陶,制成紫砂壶。现存树瘿壶原由储南强1928年收藏,经黄玉麟、裴石民补盖后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壶曾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储南强抗战期间带壶隐居,1950年代将壶献藏国家。学术界对现存供春壶真伪存在争议。
-
金沙寺僧
金沙寺僧,明代江苏宜兴金沙寺僧人,以紫砂细泥捏制壶胎,开创手制紫砂壶技艺,其作品未署款而难以确证存世。他通过澄练泥土、规圆中空、附加壶钮等工序制成紫砂壶,风格质朴典雅,其技艺被供春继承发展。其制壶工艺通过文献记载对后世紫砂艺术产生深远影响,成为紫砂壶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
金沙寺僧以手工捏制紫砂壶胎,采用澄练后的细泥为原料,通过规整壶体、掏空中空部分、附加壶钮等工序完成制作。其作品未署名款,导致后世难以鉴别真伪。
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金沙寺僧的制壶工艺最早见于明代文献。清代《桃溪客语》《中国艺术家徵略》等著作亦收录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