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南林
民国韩泰、清乾隆王南林刻款。
-
韩泰
邵宏俊(1882—1942年),号潜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宜兴潜洛人。出身贫寒,15岁师从紫砂名师陈伯亭学习陶刻,艺成后为紫砂实业家赵松亭陶刻仿古器,后以“潜陶”名号署款。曾受聘于铁画轩及利用公司担任技师,1915年参与美国巴拿马赛会获奖紫砂器的铭文创作。其作品将诗书画印融于一体,书法清丽潇洒,陶刻技艺娴熟流畅,代表作包括紫泥觚棱壶、紫砂双铺兽方瓶等。抗战期间因拒绝为日伪刻绘紫砂而遭受迫害,1942年病逝。邵宏俊与陈曼生、任淦庭等名家齐名,推动了紫砂器具文人化的发展。
号潜陶。常用刻款有“潜陶”(又为邵宏俊款)、“南林”(又乾隆时期有紫砂名家王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
-
愙斋
愙斋,为吴大澂斋名,宜兴窑愙斋款紫砂提梁壶是清光绪年间由金石学家吴大澂(号愙斋)设计、制壶名家俞国良制作的紫砂陶器,壶体高13.5厘米,口径6.55厘米,足径10.9厘米。壶身为方形委角式造型,配短弯流、高提梁及拱形钮,以深栗色砂泥烧制,器身两侧分别刻隶书“小楼一夜听春雨”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署款“南林氏”,盖内与壶底钤有“国良”“愙斋”阳文印款。
该壶造型融合方圆变化,线条柔和工致,壶体方口方足,盖为方形钮作拱形。吴大澂作为清代金石学家,常与制壶名家合作制器,此壶为其与俞国良合作完成。俞国良曾以红大传炉壶获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
-
吴大澂
初名大淳,宜兴窑愙斋款紫砂提梁壶是清光绪年间由金石学家吴大澂(号愙斋)设计、制壶名家俞国良制作的紫砂陶器,壶体高13.5厘米,口径6.55厘米,足径10.9厘米。壶身为方形委角式造型,配短弯流、高提梁及拱形钮,以深栗色砂泥烧制,器身两侧分别刻隶书“小楼一夜听春雨”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署款“南林氏”,盖内与壶底钤有“国良”“愙斋”阳文印款。
该壶造型融合方圆变化,线条柔和工致,壶体方口方足,盖为方形钮作拱形。吴大澂作为清代金石学家,常与制壶名家合作制器,此壶为其与俞国良合作完成。俞国良曾以红大传炉壶获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
-
南林
王南林,号南林,为清代乾隆时期紫砂陶艺家,以紫砂器皿制作见长,其作品多取法商周青铜器造型,创制"炉均"釉装饰技法。作为宫廷御用艺人,曾为清宫制作紫砂器物,北京博物馆藏有其署"南林制"及"御制"款识的传世器。代表作品《素身圆清壶》融合仿古造型与泥绘技法,文献《阳羡砂壶图考》详细记载其"每绘粉彩花鸟"的装饰特征。
-
友兰
曾与王南林等“奉旨制作紫砂壶,进献清廷”。加彩壶是紫砂器装饰工艺的代表类型,始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乾隆时期,由江苏宜兴紫砂工艺与景德镇釉上彩工艺结合发展而来。其工艺突破传统素烧技法,在紫砂胎上施釉彩后低温复烧,王南林、杨友兰等名匠曾为宫廷制作此类器物。
-
南林
创紫砂(炉均)釉装饰。曾与杨友兰等“奉旨制作紫砂壶,进献清廷”。加彩壶是紫砂器装饰工艺的代表类型,始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乾隆时期,由江苏宜兴紫砂工艺与景德镇釉上彩工艺结合发展而来。其工艺突破传统素烧技法,在紫砂胎上施釉彩后低温复烧,王南林、杨友兰等名匠曾为宫廷制作此类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