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少山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宋尚书时彦的裔孙,制壶技艺,由其父传。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掺缸土制作,有”浙江省粗古,肌理匀”的赞语。初信供春,喜作大壶,后作小壶,所制砂壶 ,具有朴雅坚致的特色,为前后名家所不能扩,大彬有两个徒弟徐友泉和李仲芳, 都是制壶名家,有“壶家妙手三大”之誉。
-
时彬
时朋之子,号少山。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明晚朝“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良)之一。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宋尚书时彦的裔孙,制壶技艺,由其父传。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掺缸土制作,有”浙江省粗古,肌理匀”的赞语。初信供春,喜作大壶,后作小壶,所制砂壶 ,具有朴雅坚致的特色,为前后名家所不能扩,大彬有两个徒弟徐友泉和李仲芳, 都是制壶名家,有“壶家妙手三大”之誉。
-
享裕
邵文银(明万历七年-清顺治四年),又名亨裕,明清时期紫砂壶艺人,师从紫砂名家时大彬,与胞兄邵文金(亨祥)同为时氏弟子。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其传世作品以“邵亨裕制”篆书阳文方印为标识,制壶注重比例协调与线条流畅,造型多呈微扁或圆珠状,壶钮常见高节形制。代表作品包括高节钮壶、圆珠壶等,砂泥多呈淡墨色,壶肩圆润,底部平整。
邵文银制壶工艺承袭时大彬技法,作品保留师门风格,壶身与壶嘴衔接自然,壶盖与壶口吻合严密。民国时期《阳羡砂壶图考》著录其碧山壶馆藏紫砂中壶二具,式度相同,淡墨色,身形微扁,肩圆,底部平整;不耽阁藏紫泥中壶二持,制作工致,形制与前壶相仿,底款均为“邵亨裕制”方印。其艺术风格以朴坚有致为特点,壶式度一致,后世仿制品较多。
-
亨祥
邵文金(1573-1619),又名亨祥,明代万历年间宜兴制壶艺人,原籍江西婺源。时大彬弟子,与胞弟邵文银同为制壶名家,兄弟二人独得时大彬制壶秘技。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邵文金以仿制汉方壶著称,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其仿时大彬汉方壶技艺冠绝一时。民国《阳羡砂壶图考》收录吴槎客诗句"勇唤邵文金,渠帅在吾握",佐证其作品为士大夫珍赏。传世作品包括方形紫砂水洗、梨形壶、菊瓣壶等,清人文献记载其仿汉方壶技艺"独绝"的评述延续至民国时期 。
-
邵享裕
邵文银(明万历七年-清顺治四年),又名亨裕,明清时期紫砂壶艺人,师从紫砂名家时大彬,与胞兄邵文金(亨祥)同为时氏弟子。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其传世作品以“邵亨裕制”篆书阳文方印为标识,制壶注重比例协调与线条流畅,造型多呈微扁或圆珠状,壶钮常见高节形制。代表作品包括高节钮壶、圆珠壶等,砂泥多呈淡墨色,壶肩圆润,底部平整。
邵文银制壶工艺承袭时大彬技法,作品保留师门风格,壶身与壶嘴衔接自然,壶盖与壶口吻合严密。民国时期《阳羡砂壶图考》著录其碧山壶馆藏紫砂中壶二具,式度相同,淡墨色,身形微扁,肩圆,底部平整;不耽阁藏紫泥中壶二持,制作工致,形制与前壶相仿,底款均为“邵亨裕制”方印。其艺术风格以朴坚有致为特点,壶式度一致,后世仿制品较多。
-
邵享祥
邵文金(1573-1619),又名亨祥,明代万历年间宜兴制壶艺人,原籍江西婺源。时大彬弟子,与胞弟邵文银同为制壶名家,兄弟二人独得时大彬制壶秘技。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邵文金以仿制汉方壶著称,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其仿时大彬汉方壶技艺冠绝一时。民国《阳羡砂壶图考》收录吴槎客诗句"勇唤邵文金,渠帅在吾握",佐证其作品为士大夫珍赏。传世作品包括方形紫砂水洗、梨形壶、菊瓣壶等,清人文献记载其仿汉方壶技艺"独绝"的评述延续至民国时期 。
-
仲芳
李仲芳,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著名紫砂工艺师,江苏宜兴人,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良、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明晚朝“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之一。
为制壶名家李茂林之子,师从时大彬,与徐友泉并称“壶家妙手称三大” 。其制壶风格由古朴渐趋文巧,作品被称为“老兄壶”,部分传世时大彬壶实为其所作并由时大彬署款,故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其代表作为天启丁卯年(1627年)所制紫砂圆壶,现藏于晋江市博物馆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记载李仲芳为“壶中妙手” ,其作品以敦雅古稳、妍巧有致著称,被视为明代紫砂壶艺的重要代表。
-
云从
承云从,明代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1644年)宜兴制壶工匠。其作品以仿制徐友泉、沈君用风格著称,善制紫砂大壶。
承云从传世作品包括“云从桂花四瓣壶”“乌泥魁方壶”及瑞兽形紫砂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云从桂花四瓣壶”,壶身四瓣如葵花,底部刻楷书“云从制,为履中先生”款。乌泥魁方壶高13厘米,长15.6厘米,底款“云从校制”,壶体棱角分明。瑞兽形紫砂壶高11.5厘米,长16.2厘米,采用仿生设计,展现其雕塑技艺。
-
俊卿
陈俊卿,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良、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擅长模仿徐友泉、沈君用的壶艺,他们都是天启、崇祯年间人。
-
和之
陈和之,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壶式高古清绝,书法有晋唐风。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和之,善仿友泉、君用,天启、崇祯间人。”日·奥兰田《茗壶图录》卷上:陈和之“字法具晋唐遗风,泥色浓紫,或□□肝色。试以指摇盖,铿作金石之声。涤拭之久,自发闇然之光,非所谓和尚光之比也。通体气格高古,韵致清绝。令予心醉忘餐,可称茶疗之珍玩也。”和之传器,茗壶图录》著录有“紫泥圆壶”一具,流直而仰,环而纤,腹圜而丰,圈底内凹,口内设堰圈,盖之如合符,的成乳形,流下镌楷书“陈和之”三字。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李凤廷藏“朱泥觕砂中壶”一具,形扁如合欢,壶底镌“陈和之”三字楷书,旁钤“和之”篆文印章。
-
令音
徐令音,明代江苏宜兴人,主要活动于天启、崇祯年间,紫砂陶艺师。别称"小徐",根据《阳羡名陶录》推测为万历年间制壶名家徐友泉(名士衡)之子。
《宜兴县志》将其与徐友泉、陈用卿、沈君用并列为制壶名手,表明其制壶技艺达到同期名家水准。徐令音在天启年间已是制陶名艺人。《中国艺术家徵略》等文献保留了其制壶活动的历史记录。
-
子畦
陈子畦,明末清初紫砂制壶名家,活跃于明天启至清初(约17世纪),善仿徐友泉壶,或云即陈鸣远之父。其作品以紫泥材质为主,胎体轻薄且工艺精湛,书法铭文具有晋唐楷书风韵。艺术风格继承明代徐友泉技法,所制圆珠式壶与扁花篮式壶被《阳羡砂壶图考》等文献收录。上世纪三十年代,紫砂名家王寅春通过临摹其作品实现技艺突破,印证了陈子畦作品的典范价值。现存传世器物中,南瓜壶式作品钤有篆书阳文方印,成为研究清初紫砂工艺的重要实证。
-
沈君盛
沈君盛,明代紫砂壶制作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活跃于天启至崇祯年间(约1621-1644年),以仿制徐友泉、沈君用的壶式著称,并融合二人的技法精髓。
沈君盛为时大彬的再传弟子,其作品以“工巧细腻”著称,注重造型的仿古与创新结合。明代文献《阳羡茗壶系》评价其技艺为“神品”级别,与陈仲美、沈君用并列。
他属于明代紫砂“别派”代表人物,与陈用卿、陈仲美等同期名家共同推动了晚明紫砂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作品反映了从实用器向文人雅玩的过渡趋势。沈君盛擅用紫泥或红泥制作,注重泥料调配与榫缝工艺,追求“色象天错,金石同坚”的艺术效果。其传世作品包括筋纹菱花壶、锦囊壶等,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及民间收藏。
-
徐士衡
徐士衡(1573年—?),字友泉,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明代万历年间宜兴制壶名艺人,江苏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原非陶人,因其父喜好时大彬所制紫砂壶,延请时大彬至家塾授艺,遂拜师学艺。曾以捏塑树下眠牛展现制陶天赋,得时大彬赞赏,后潜心钻研紫砂技艺。擅长仿制古尊、罍等器物,所制汉方、扁觯、莲方、鹅蛋诸款式壶器形制精巧,壶盖与壶口密合严密。调配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等泥色,题款多用异书体‘友泉’二字。传世作品包括褐砂中壶(壶底署‘戊午仲冬,徐友泉制’)、虎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等。其子继承制壶技艺,与李仲芳、时大彬并称‘壶家三大’
-
友泉
徐士衡(1573年—?),字友泉,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明代万历年间宜兴制壶名艺人,江苏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原非陶人,因其父喜好时大彬所制紫砂壶,延请时大彬至家塾授艺,遂拜师学艺。曾以捏塑树下眠牛展现制陶天赋,得时大彬赞赏,后潜心钻研紫砂技艺。擅长仿制古尊、罍等器物,所制汉方、扁觯、莲方、鹅蛋诸款式壶器形制精巧,壶盖与壶口密合严密。调配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等泥色,题款多用异书体‘友泉’二字。传世作品包括褐砂中壶(壶底署‘戊午仲冬,徐友泉制’)、虎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等。其子继承制壶技艺,与李仲芳、时大彬并称”壶家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