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韵石
王东石,别号“苦窳生”,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制壶名手,所作之壶造型别开蹊径,独具一格,常为文人雅士制壶及文房具。曾与何心舟相善,一起到浙江宁波创建玉成窑。王东石制壶甚得古法,造工细致,技艺超群,铭刻亦佳,随时风所兴。喜用本山绿泥制壶,烧成白中泛黄,脂如玉色,宛若珠绯。王东石善于广交书画界同仁,有徐三庚、胡公寿、任伯年、梅调鼎等名士。壶底为订壶者款,盖内或壶身署东石制款。出品承陈曼生、瞿子冶之文人壶遗绪,喜在壶身刻铭。因其烧造时间短,产量较少,而为藏家所珍。
-
用霖
用林(或用霖):这位紫砂艺人是清道光前后的艺人,具体身份不详。从传世器来看,此人擅长制作方器,工艺精湛,多与瞿子冶、陈曼生、朱石梅等人合作制壶。
-
韵石
王东石,号“苦窳生”,刻款“韵石”,曾为胡公寿造壶。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制壶名手,所作之壶造型别开蹊径,独具一格,常为文人雅士制壶及文房具。曾与何心舟相善,一起到浙江宁波创建玉成窑。王东石制壶甚得古法,造工细致,技艺超群,铭刻亦佳,随时风所兴。喜用本山绿泥制壶,烧成白中泛黄,脂如玉色,宛若珠绯。王东石善于广交书画界同仁,有徐三庚、胡公寿、任伯年、梅调鼎等名士。壶底为订壶者款,盖内或壶身署东石制款。出品承陈曼生、瞿子冶之文人壶遗绪,喜在壶身刻铭。因其烧造时间短,产量较少,而为藏家所珍。
-
子冶
瞿应绍(约1780-1849),名应绍,字子冶,号月壶、老冶等,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他作为贡生曾任玉环同知,兼具文人、书画家、篆刻家、鉴藏家等多重身份,尤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其艺术创作涵盖兰竹绘画、紫砂壶设计等领域,首创将竹画延伸至壶盖的表现形式,所制“子冶石瓢”以几何规整与线条凛然自成风格,被誉“曼生之后第一人”。
-
月壶
瞿应绍(约1780-1849),名应绍,字子冶,号月壶、老冶等,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他作为贡生曾任玉环同知,兼具文人、书画家、篆刻家、鉴藏家等多重身份,尤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其艺术创作涵盖兰竹绘画、紫砂壶设计等领域,首创将竹画延伸至壶盖的表现形式,所制“子冶石瓢”以几何规整与线条凛然自成风格,被誉“曼生之后第一人”。
-
吉安
瞿应绍(约1780-1849),名应绍,字子冶,号月壶、老冶等,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他作为贡生曾任玉环同知,兼具文人、书画家、篆刻家、鉴藏家等多重身份,尤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其艺术创作涵盖兰竹绘画、紫砂壶设计等领域,首创将竹画延伸至壶盖的表现形式,所制“子冶石瓢”以几何规整与线条凛然自成风格,被誉“曼生之后第一人”。
-
二泉
杨彭年,字二泉,与杨彭年同时有紫砂名家邵二泉,常为邵景南壶刻字。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荆溪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
大鹏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荆溪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
彭年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荆溪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
符生
邓奎,字符生,为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浙江吴兴人,与瞿应绍(瞿子冶)、杨彭年等紫砂艺人交好。他参与紫砂壶设计监制,常在壶身自撰铭文并刻花竹,壶底钤印"符生邓奎监造"篆文方印。其监制作品融合书法、篆刻与紫砂工艺,尤以佛塔壶著称,上海博物馆藏有其监制的高方金涂塔壶。清人徐康记载其监造的紫砂壶虽不及"曼生壶"精妙,但因存世稀少被视为奇货。
-
毓秀堂
瞿应绍(约1780-1849),名应绍,字子冶,号月壶、老冶等,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他作为贡生曾任玉环同知,兼具文人、书画家、篆刻家、鉴藏家等多重身份,尤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其艺术创作涵盖兰竹绘画、紫砂壶设计等领域,首创将竹画延伸至壶盖的表现形式,所制“子冶石瓢”以几何规整与线条凛然自成风格,被誉“曼生之后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