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旭斋
汪宝根号旭斋,汪宝根(1890-1954年),号旭斋,宜兴蜀山人。为民国时期紫砂高手三宝三根之一(三宝:李宝珍、汪宝根、陈宝生)。汪宝根早年随伯父、清末名家汪春荣(生义)学艺,与壶艺大师吴云根、朱可心为同门师兄弟。出师后曾在宜兴吴德盛公司、上海铁画轩公司任技师。1935年,他制成大东坡壶与三友瓶,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并获优等奖。曾与清末紫砂名家黄玉麟是邻居,常常向黄玉麟请教,学到了不少制壶绝艺,并以樱桃小包嘴制壶而闻名壶艺界。汪宝根身材矮小,但精力过人,制作不满意随即毁之,不做到尽善尽美绝不出手,虽制作较多但求者难得。
-
旭斋
号旭斋。民国“三宝”(李宝珍、汪宝根、陈宝生)之一。
-
宝生
陈柏亭之子,民国“三宝”(李宝珍、汪宝根、陈宝生)之一。陈宝生是民国时期宜兴紫砂界的重要人物,与李宝珍、汪宝根并称“民国壶艺三宝”,他擅长创新,是除王寅春外少数经常推出新款壶样的艺人,并制作了许多制坯专用工具,为紫砂成型提供了便利,陈宝生曾与朱可心、王寅春等名家一起为宜兴紫砂名店毛顺兴制壶。
-
宝珍
常以“宝珍”方印为款识。民国“三宝”(李宝珍、汪宝根、陈宝生)之一。李宝珍(1888-1941),江苏宜兴人,清末民国著名紫砂艺人,师从紫砂大家俞国良,为民国壶艺高手三宝(李宝珍,汪宝根,陈宝生)之一,与当时陶艺家专供于铁画轩,所制壶朴实厚重,圆融不已。传世作品极少,壶器流传多为光货。
-
伯廷
陈伯亭(生卒年不详),伯廷为其常用刻款之一,为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活跃的紫砂壶艺人,以制壶与陶刻技艺闻名。其梅桩题材作品以精湛工艺著称,所制竹鼓壶因铭文镌刻"色嫩欺菊 香浓胜荤"被藏家视为珍品。他首创陈氏独门陶刻技法,涵盖凿砂、镂砂及透雕工艺,奠定了家族陶刻艺术流派的基础。其子陈少亭继承家学并创新突破,成为民国时期陶刻领域代表人物;另一子陈宝生与朱可心、王寅春共同为宜兴紫砂名店毛顺兴制壶,延续了陈氏在紫砂行业的传承脉络。陈伯亭弟子邵宏俊的作品曾获国际奖项,印证其教学传承的历史影响。
陈伯亭主要创作活动集中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其家族世居宜兴西乡,属当地陶艺世家。他既精于传统紫砂壶制作,又突破性地将陶刻技艺融入壶艺创作,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其作品落款遵循清代紫砂行业惯例,采用印章标识,该特征为后世鉴定其真品提供重要依据。
-
柏庭
陈伯亭(生卒年不详),柏庭,为其常用刻款之一。为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活跃的紫砂壶艺人,以制壶与陶刻技艺闻名。其梅桩题材作品以精湛工艺著称,所制竹鼓壶因铭文镌刻"色嫩欺菊 香浓胜荤"被藏家视为珍品。他首创陈氏独门陶刻技法,涵盖凿砂、镂砂及透雕工艺,奠定了家族陶刻艺术流派的基础。其子陈少亭继承家学并创新突破,成为民国时期陶刻领域代表人物;另一子陈宝生与朱可心、王寅春共同为宜兴紫砂名店毛顺兴制壶,延续了陈氏在紫砂行业的传承脉络。陈伯亭弟子邵宏俊的作品曾获国际奖项,印证其教学传承的历史影响。
陈伯亭主要创作活动集中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其家族世居宜兴西乡,属当地陶艺世家。他既精于传统紫砂壶制作,又突破性地将陶刻技艺融入壶艺创作,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其作品落款遵循清代紫砂行业惯例,采用印章标识,该特征为后世鉴定其真品提供重要依据。
-
伯廷氏
常用“柏庭”、“伯廷氏”等款。陈伯亭(生卒年不详),柏庭,为其常用刻款之一。为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活跃的紫砂壶艺人,以制壶与陶刻技艺闻名。其梅桩题材作品以精湛工艺著称,所制竹鼓壶因铭文镌刻"色嫩欺菊 香浓胜荤"被藏家视为珍品。他首创陈氏独门陶刻技法,涵盖凿砂、镂砂及透雕工艺,奠定了家族陶刻艺术流派的基础。其子陈少亭继承家学并创新突破,成为民国时期陶刻领域代表人物;另一子陈宝生与朱可心、王寅春共同为宜兴紫砂名店毛顺兴制壶,延续了陈氏在紫砂行业的传承脉络。陈伯亭弟子邵宏俊的作品曾获国际奖项,印证其教学传承的历史影响。
陈伯亭主要创作活动集中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其家族世居宜兴西乡,属当地陶艺世家。他既精于传统紫砂壶制作,又突破性地将陶刻技艺融入壶艺创作,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其作品落款遵循清代紫砂行业惯例,采用印章标识,该特征为后世鉴定其真品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