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石眉
朱石梅(本名朱坚),字石梅、石眉、石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善画墨梅、人物、花卉,精于篆隶行楷书法及金石铁笔技艺,尤以制壶工艺著称,创制紫砂胎锡包壶工艺。朱石梅以紫砂为胎,外覆纯锡并镶玉质壶嘴、壶钮及木质壶把,开创复合材质装饰技法。与杨彭年、申锡等紫砂名家合作设计壶形并镌刻铭文,作品收录于《阳羡砂壶图考》。著有《壶史》一书,记载砂壶创作理念。其白泥长方壶通景浮雕《西厢记·长亭送别》,采用高浮雕技法展现人物场景。诗文《画林新咏》记载其制壶技艺,部分作品现藏于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
-
石梅
朱石梅(本名朱坚),字石梅、石眉、石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善画墨梅、人物、花卉,精于篆隶行楷书法及金石铁笔技艺,尤以制壶工艺著称,创制紫砂胎锡包壶工艺。朱石梅以紫砂为胎,外覆纯锡并镶玉质壶嘴、壶钮及木质壶把,开创复合材质装饰技法。与杨彭年、申锡等紫砂名家合作设计壶形并镌刻铭文,作品收录于《阳羡砂壶图考》。著有《壶史》一书,记载砂壶创作理念。其白泥长方壶通景浮雕《西厢记·长亭送别》,采用高浮雕技法展现人物场景。诗文《画林新咏》记载其制壶技艺,部分作品现藏于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
-
紫云
许四海(1946年5月15日-2020年6月5日),字紫云,号称“江南壶怪”,江苏盐城人,师从国画大师唐云,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壶艺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画院专职画家。
许四海制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他创制的紫砂大壶扬名于世。许四海受清代陈曼生、杨彭年等人作品影响,与唐云、谢稚柳、程十发、胡问遂等书画家合作,将壶艺与书、画、篆等艺术糅合起来,制作了许多书画壶。与中国台湾李奇茂教授合作“秦权壶”,上有韩天衡题“珠联璧合”四字,此壶被顾景舟编选入《宜兴紫砂珍赏》一书。
-
权寅赦记
权寅陶器店,为邵赦大(权寅)创立 于光绪十五年(1980年)。“权寅赦记”为权寅陶器店壶印款。邵赦大自制壶,盖内有邵赦大作者印,订制壶只在壶底有“权寅赦记”章款,确立了商号与制壶名家直接关联的行业范式。其作品在流、钮、鋬、足等部位展现的堆塑美学创新,被时人赞誉为"流水有音",成为紫砂艺术史上的重要案例。
邵赦大(又名邵权寅)系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宜兴川埠制壶名家,为时大彬弟子邵文金、邵文银的后人。其制壶技艺仅次于同时代的杨凤年,潜心研习杨彭年技法,擅长以苍劲古拙的风格制作竹段、梅桩、风卷葵等仿生壶。
-
子贻
申锡(1821-1861),字子贻,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晚清制壶八大名家之一;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其笃志壶艺,以明代陆师道游宜兴玉女潭有「帝命主苏山,功成有申锡」之句,而取此义,名为申锡,他善于雕刻,精者捏造,巧不可阶,为清代制壶大家,这是一个无论方器、圆器、花器、筋囊器、文房器等兼工的通才。
-
竹溪
吴月亭,字竹溪,江苏宜兴人,清代道光年间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吴月亭为杨彭年后辈,善制壶并工于玉雕刻,曾与邵二泉、吴大澄等人合作,制壶常钤“竹溪”“竹溪吴月亭制”印章,自刻作品署“竹溪刻”字样,与杨彭年合作的部分壶使用“阿曼陀室”印款 。
其最早传世作品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制作的刻铭壶,现存香港茶具文物馆。吴月亭制壶多由邵二泉镌刻铭文,如紫砂大壶题铭“十二峰前一望秋”即由邵二泉所刻。光绪七年(1881年)制作的隐茎竹鼓壶壶身有“竹溪辛巳秋”刻铭,吴月亭为其刻铭,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吴月亭传器包括披云楼藏紫砂大壶、蔡啸虎藏朱泥方壶等,壶式涵盖折肩扁壶、三足鼎壶等形制。
-
赦大
邵赦大(又名邵权寅)系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宜兴川埠制壶名家,为时大彬弟子邵文金、邵文银的后人。其制壶技艺仅次于同时代的杨凤年,潜心研习杨彭年技法,擅长以苍劲古拙的风格制作竹段、梅桩、风卷葵等仿生壶。
光绪十五年(1890年),他在蜀山南街创立权寅陶器店,通过独特的"权寅赦记"楷书回纹边框印款和作者印鉴管理制度,确立了商号与制壶名家直接关联的行业范式。其作品在流、钮、鋬、足等部位展现的堆塑美学创新,被时人赞誉为"流水有音",成为紫砂艺术史上的重要案例。
-
权寅
邵赦大(又名邵权寅)系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宜兴川埠制壶名家,为时大彬弟子邵文金、邵文银的后人。其制壶技艺仅次于同时代的杨凤年,潜心研习杨彭年技法,擅长以苍劲古拙的风格制作竹段、梅桩、风卷葵等仿生壶。
光绪十五年(1890年),他在蜀山南街创立权寅陶器店,通过独特的"权寅赦记"楷书回纹边框印款和作者印鉴管理制度,确立了商号与制壶名家直接关联的行业范式。其作品在流、钮、鋬、足等部位展现的堆塑美学创新,被时人赞誉为"流水有音",成为紫砂艺术史上的重要案例。
-
大赦
名权衡,字赦大,一字权寅。1890年创立“权寅赦记”陶器店。邵赦大自制壶,盖内有“邵赦大”作者印,订制壶只在壶底有“权寅赦记”章款。清晚朝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享、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国良)之一。
邵赦大(又名邵权寅)系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宜兴川埠制壶名家,为时大彬弟子邵文金、邵文银的后人。其制壶技艺仅次于同时代的杨凤年,潜心研习杨彭年技法,擅长以苍劲古拙的风格制作竹段、梅桩、风卷葵等仿生壶。
光绪十五年(1890年),他在蜀山南街创立权寅陶器店,通过独特的"权寅赦记"楷书回纹边框印款和作者印鉴管理制度,确立了商号与制壶名家直接关联的行业范式。其作品在流、钮、鋬、足等部位展现的堆塑美学创新,被时人赞誉为"流水有音",成为紫砂艺术史上的重要案例.
-
月亭
吴月亭,字竹溪,江苏宜兴人,为彭年后辈。清代道光年间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吴月亭为杨彭年后辈,善制壶并工于玉雕刻,曾与邵二泉、吴大澄等人合作,制壶常钤“竹溪”“竹溪吴月亭制”印章,自刻作品署“竹溪刻”字样,与杨彭年合作的部分壶使用“阿曼陀室”印款。
其最早传世作品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制作的刻铭壶,现存香港茶具文物馆。吴月亭制壶多由邵二泉镌刻铭文,如紫砂大壶题铭“十二峰前一望秋”即由邵二泉所刻。光绪七年(1881年)制作的隐茎竹鼓壶壶身有“竹溪辛巳秋”刻铭,吴月亭为其刻铭,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吴月亭传器包括披云楼藏紫砂大壶、蔡啸虎藏朱泥方壶等,壶式涵盖折肩扁壶、三足鼎壶等形制。
-
阿曼陀室
陈曼生室名,是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阿曼陀室与陈曼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者名称的关联性上。陈曼生(1768-1822年)是清代文人、官员,陈曼生任溧阳知县期间,与杨氏兄妹合作设计紫砂壶,开创“曼生壶”风格。杨氏负责制壶工艺,陈曼生负责设计、题字及文化创意,所产壶具多钤“阿曼陀室”款识。
“阿曼陀室”源自陈曼生设计的“曼陀罗”一词,出自其题诗中的“曼陀罗花拾不得”句。该名称被用作其书房或工作室的标识,与佛教“阿弥陀佛”结合,寓意“众神聚会之所”。
历史上曾有“阿曼陀室”为杨彭年室名或共用室名的说法,但考证显示陈曼生作为幕僚主导设计流程,且匾额题写者身份更明确指向其本人。
-
石楳
朱石梅(本名朱坚),字石梅、石眉、石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善画墨梅、人物、花卉,精于篆隶行楷书法及金石铁笔技艺,尤以制壶工艺著称,创制紫砂胎锡包壶工艺。朱石梅以紫砂为胎,外覆纯锡并镶玉质壶嘴、壶钮及木质壶把,开创复合材质装饰技法。与杨彭年、申锡等紫砂名家合作设计壶形并镌刻铭文,作品收录于《阳羡砂壶图考》。著有《壶史》一书,记载砂壶创作理念。其白泥长方壶通景浮雕《西厢记·长亭送别》,采用高浮雕技法展现人物场景。诗文《画林新咏》记载其制壶技艺,部分作品现藏于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
-
彭年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浙江省桐乡人。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且善配泥色。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世称“彭年壶”,对后世影响颇大。
-
二泉
杨彭年,字二泉,与杨彭年同时有紫砂名家邵二泉,常为邵景南壶刻字。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荆溪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
大鹏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荆溪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