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大赦
名权衡,字赦大,一字权寅。1890年创立“权寅赦记”陶器店。邵赦大自制壶,盖内有“邵赦大”作者印,订制壶只在壶底有“权寅赦记”章款。清晚朝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享、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国良)之一。
邵赦大(又名邵权寅)系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宜兴川埠制壶名家,为时大彬弟子邵文金、邵文银的后人。其制壶技艺仅次于同时代的杨凤年,潜心研习杨彭年技法,擅长以苍劲古拙的风格制作竹段、梅桩、风卷葵等仿生壶。
光绪十五年(1890年),他在蜀山南街创立权寅陶器店,通过独特的"权寅赦记"楷书回纹边框印款和作者印鉴管理制度,确立了商号与制壶名家直接关联的行业范式。其作品在流、钮、鋬、足等部位展现的堆塑美学创新,被时人赞誉为"流水有音",成为紫砂艺术史上的重要案例.
-
友廷
邵友廷,程寿珍养父,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宜兴上袁村人,清晚期“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亨、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国良)之一。他精工壶艺,尤其善于制作鹅蛋壶和掇球壶,在大亨掇球和寿珍掇球之间,友廷掇球起承上启下之作用。邵友廷是成名于邵大亨之后的一位制壶名家,形制尚朴,技艺腴丽,并传继子程寿珍,为其造就紫砂艺品的坚实基础,成为屡摘国际金奖的名手。擅长制作方圆器和加彩壶,盖有“友廷”两字的椭圆形阳文篆印。由于邵友廷是清末的制壶名家,因此,他制作的紫砂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
祖琳
俞国良(1874-1939),又名祖琳,为清末民国时一代大师,曾赴苏州为吴大澂、吴昌硕制壶。清晚期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享、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国良)之一。
俞国良江苏无锡锡山人,晚清民国杰出的紫砂艺术家,和黄玉麟的制壶功力在伯仲之间,是继黄玉麟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所创作的紫砂作品曾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1936年、1937年“江苏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曾受聘至苏州金石家、书法家吴大澄制壶,用印“愙斋”。款式有“汉君壶”、“乳鼎壶”、“白泥大壶”。清末(1900年)为两江总督端方造壶,印款为“陶斋”、“宝华庵”,名噪一时。俞国良遗留下来的茗壶仅有60余把,多被各大物馆收藏,所制作品在江苏省得奖,在国外也得奖。他的壶在当时就有很高的价值。
-
玉麟
黄玉麟,曾受吴大澂(愙斋)、顾茶林聘为制壶。清晚期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享、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玉良)之一。
黄玉麟(1842-1911年),原名玉林,曾用名玉麟。宜兴蜀山人,为清末著名制壶大家。从师邵湘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被苏州吴大澄聘到家里制壶。黄玉麟在吴家鉴赏到许多古代青铜器和陶器,把这些艺术特色,融化到制壶中,使之技艺精进。晚年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撰,积日月而后成,非其人重价弗予。虽屡空,不改其度”。善制《弧菱壶》、《雪花提梁》、《掇球》、《供春》、《鱼化龙》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又善制假山,层峦迭嶂。
-
石林
何心舟,与海上诸画家如任伯年、胡公寿、梅调鼎等多有合作往来,曾与梅调鼎、王东石于浙江宁波筑“玉成窑”。底款常看“曼陀华馆”“石林何氏”。清晚期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享、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国良)之一。
何心舟,字子陶,号韵石、石林、石林居士,斋名曼陀华馆,浙江绍兴人,生卒不详,清中晚期制壶大家,善于书法,篆刻。心舟与海上诸画家如任伯年、胡公寿、梅调鼎等多有合作往来,曾与王东石于浙江宁波筑窑炼制砂壶,世称“玉成窑”,作品文化气息极浓,且数量珍罕,从古至今被誉为珍品,底款常署“曼陀华馆”、“石林何氏”。其人抟砂技艺高超,善制壶、盆、水洗等各类紫砂器物,且制器往往造型独特,独具匠心,为当时之文人所喜。
-
留佩
邵景南(1796-1874),号留佩主人,江苏宜兴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清末宜兴上袁村“邵家壶”传人,位列“晚清紫砂八大家”之首(与邵大亨、申锡等齐名)。
-
二泉
杨彭年,字二泉,与杨彭年同时有紫砂名家邵二泉,常为邵景南壶刻字。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荆溪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
景南
邵景南(1796-1874),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清末宜兴上袁村“邵家壶”传人,善仿明代名壶,传器底有“姑苏留佩”款水平壶,所制壶器均由邵二泉铭刻,工于制壶,制作精细,品类较多,壶底常用“邵景南制”线框阳文楷书印,口内常用“景南”坚定椭圆楷书章。
-
二泉
邵二泉,清嘉庆至道光年间(约1796-1850年)宜兴紫砂壶艺人,曾为陈曼生造壶,邵景南壶多数也请邵二泉刻字。以精湛的铭刻技艺和制壶工艺著称。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与邵景南、陈曼生等名家的合作中,专司紫砂壶铭刻工序,壶底常见"二泉"署款。传世作品涵盖《井式》《双线》《春泉》等壶型,体现"小而精"的工艺特征。作为"曼生壶"系列的参与者,其铭文内容多融合茶道文化,如"客至何妨煮茗候 诗清只为饮茶多"等。
-
大亨
邵大亨(1796年-1850年),江苏宜兴上袁村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紫砂制壶名家。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就有“一壶千金,几不可行”之说。清晚朝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享、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国良)之一。
邵大亨少年成名,制壶工艺承袭陈鸣远技法,擅长仿古造型。其作品以光素器见长,造型简洁庄重,代表作品包括《龙头一捆竹壶》《鱼化龙壶》《掇球壶》《风卷葵壶》等,现藏于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