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毛顺兴
毛顺兴陶器厂,毛氏家庭开办于蜀山。业主毛顺兴(1901-1977年)系毛国强之父。砂器底钤“毛顺兴制”楷书方印,或署“毛顺兴出品”字样。
-
岩如
蒋永西、邵云如常用刻款。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著名紫砂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一代名师陶刻大家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其取名号“岩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纪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上世纪30年代中期,蒋永西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跂)陶”。建国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
-
企陶
蒋永西、任淦庭合款之一。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著名紫砂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一代名师陶刻大家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其取名号“岩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纪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上世纪30年代中期,蒋永西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跂)陶”。建国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
-
聚莲老人
蒋永西、邵云如刻款。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著名紫砂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一代名师陶刻大家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其取名号“岩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纪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上世纪30年代中期,蒋永西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跂)陶”。建国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
-
孝鹿
沈孝陆,又名孝鹿,生于宜兴城南中袁村,民国时期宜兴紫砂艺人。工冶茗壶,技术熟练,常为毛顺兴陶器店制壶。1954年与顾景舟、王寅春等一同受聘参加汤渡陶业合作社紫砂工厂。1956年受聘蜀山紫砂合作社(现紫砂工艺一厂)。作品多用“沈孝鹿”、“孝陆”、“孝鹿”等款识。
-
宝琴
邵宝琴(1906—1978),江苏宜兴蜀山人,紫砂壶艺人。15岁师从俞国良系统学习制壶技艺,曾获赠“锡山俞传”印款,部分作品因款识被误记为“俞宝琴” 。
30年代以《狮球壶》《周盘壶》《线圆壶》等作品形成个人风格,器型涵盖圆器、方器与筋纹器,多服务于利永、陈鼎和等陶器厂。40年代起与丈夫倪祥林合作制壶,为吉德昌、毛顺兴等商号供货,逐步确立“宝琴”常用款识。1955年加入蜀山陶业合作社,1958年转入宜兴紫砂工艺厂从事制壶,1960年代后期退休。
-
聚莲老人
一作“蒋荣熙”,常署款“岩如”、“石生”、“聚莲老人”,并与任淦庭合署名“陶”或“企陶”(30年代中期)。
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著名紫砂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一代名师陶刻大家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其取名号“岩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纪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上世纪30年代中期,蒋永西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跂)陶”。建国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
-
蒋荣熙
即蒋永西,常署款“岩如”、“石生”、“聚莲老人”,并与任淦庭合署名“陶”或“企陶”(30年代中期)。
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著名紫砂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一代名师陶刻大家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其取名号“岩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纪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上世纪30年代中期,蒋永西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跂)陶”。建国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
-
瘦石
范又(约1890-1960)是民国时期紫砂陶刻名家,早年师从毛顺兴,后自创“瘦石”款,专攻金石篆刻技法。其作品常见于紫砂壶、陶器等,风格以古朴、苍劲著称,尤其在30年代后广泛使用“瘦石”款识。
“瘦石”款是民国时期陶刻名家范又的常用款识,主要活跃于上世纪30年代后,其作品以金石篆刻技法见长,风格古朴典雅。
-
宝生
陈柏亭之子,民国“三宝”(李宝珍、汪宝根、陈宝生)之一。陈宝生是民国时期宜兴紫砂界的重要人物,与李宝珍、汪宝根并称“民国壶艺三宝”,他擅长创新,是除王寅春外少数经常推出新款壶样的艺人,并制作了许多制坯专用工具,为紫砂成型提供了便利,陈宝生曾与朱可心、王寅春等名家一起为宜兴紫砂名店毛顺兴制壶。
-
伯廷
陈伯亭(生卒年不详),伯廷为其常用刻款之一,为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活跃的紫砂壶艺人,以制壶与陶刻技艺闻名。其梅桩题材作品以精湛工艺著称,所制竹鼓壶因铭文镌刻"色嫩欺菊 香浓胜荤"被藏家视为珍品。他首创陈氏独门陶刻技法,涵盖凿砂、镂砂及透雕工艺,奠定了家族陶刻艺术流派的基础。其子陈少亭继承家学并创新突破,成为民国时期陶刻领域代表人物;另一子陈宝生与朱可心、王寅春共同为宜兴紫砂名店毛顺兴制壶,延续了陈氏在紫砂行业的传承脉络。陈伯亭弟子邵宏俊的作品曾获国际奖项,印证其教学传承的历史影响。
陈伯亭主要创作活动集中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其家族世居宜兴西乡,属当地陶艺世家。他既精于传统紫砂壶制作,又突破性地将陶刻技艺融入壶艺创作,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其作品落款遵循清代紫砂行业惯例,采用印章标识,该特征为后世鉴定其真品提供重要依据。
-
柏庭
陈伯亭(生卒年不详),柏庭,为其常用刻款之一。为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活跃的紫砂壶艺人,以制壶与陶刻技艺闻名。其梅桩题材作品以精湛工艺著称,所制竹鼓壶因铭文镌刻"色嫩欺菊 香浓胜荤"被藏家视为珍品。他首创陈氏独门陶刻技法,涵盖凿砂、镂砂及透雕工艺,奠定了家族陶刻艺术流派的基础。其子陈少亭继承家学并创新突破,成为民国时期陶刻领域代表人物;另一子陈宝生与朱可心、王寅春共同为宜兴紫砂名店毛顺兴制壶,延续了陈氏在紫砂行业的传承脉络。陈伯亭弟子邵宏俊的作品曾获国际奖项,印证其教学传承的历史影响。
陈伯亭主要创作活动集中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其家族世居宜兴西乡,属当地陶艺世家。他既精于传统紫砂壶制作,又突破性地将陶刻技艺融入壶艺创作,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其作品落款遵循清代紫砂行业惯例,采用印章标识,该特征为后世鉴定其真品提供重要依据。
-
伯廷氏
常用“柏庭”、“伯廷氏”等款。陈伯亭(生卒年不详),柏庭,为其常用刻款之一。为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活跃的紫砂壶艺人,以制壶与陶刻技艺闻名。其梅桩题材作品以精湛工艺著称,所制竹鼓壶因铭文镌刻"色嫩欺菊 香浓胜荤"被藏家视为珍品。他首创陈氏独门陶刻技法,涵盖凿砂、镂砂及透雕工艺,奠定了家族陶刻艺术流派的基础。其子陈少亭继承家学并创新突破,成为民国时期陶刻领域代表人物;另一子陈宝生与朱可心、王寅春共同为宜兴紫砂名店毛顺兴制壶,延续了陈氏在紫砂行业的传承脉络。陈伯亭弟子邵宏俊的作品曾获国际奖项,印证其教学传承的历史影响。
陈伯亭主要创作活动集中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其家族世居宜兴西乡,属当地陶艺世家。他既精于传统紫砂壶制作,又突破性地将陶刻技艺融入壶艺创作,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其作品落款遵循清代紫砂行业惯例,采用印章标识,该特征为后世鉴定其真品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