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山蜀
艺名山蜀,现代9位“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之一。何道洪,1943年出生于宜兴,2005年正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拜师于王寅春门下,深得名师真传,练就制作方器、圆器与筋纹器等器形的扎实功底。而后并获素有“陈鸣远第二”之称的裴石民先生指导,琢磨花货及仿生蔬果的制作技艺。曾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修习陶瓷相关课程,深研造型、装饰设计,涵养创作美学。
-
庆云
原名裴庆云,小名德铭。有“鸣远第二”之称。民国“五大家”(程寿珍、范大生、冯桂林、裴石民、王寅春)之一。现代“七大紫砂老艺人”(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之一。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 人。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擅仿真果品。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为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
铭远主人
蒋祥元(1868年-1941年),江苏宜兴川埠潜洛村人,民间紫砂艺人。自幼随父学习紫砂工艺,18岁掌握技艺后以制作紫砂统货起步,后专攻光货方器。1890年前后采用泥片镶接法制作仿古方器茶壶,并以“铭远”印款标识,该名取自其崇拜的紫砂大家陈鸣远。宣统年间受聘于阳羡紫砂陶业公司,所制茶壶统一使用“宜兴”底款及盖款“祥元”。1913年加入上海铁画轩陶器店,作品经此销往海外。代表作品《四方桥顶》《六方掇球》《四方鹅蛋壶》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蒋祥元早年承接方形茶壶订单时,运用紫砂方器花盆制作经验手工制样获得认可。其作品造型规整,棱角分明,采用泥片镶接法保证线面过渡自然,壶嘴出水为独孔设计,壶把上方起翘以优化执握。印章款识随职业阶段变化:早期仿古壶使用“铭远”“龙印”“花印”款,宣统时期固定为“宜兴”底款与气孔左侧的“祥元”盖款。1941年逝世于家乡潜洛村。
-
大亨
邵大亨(1796年-1850年),江苏宜兴上袁村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紫砂制壶名家。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就有“一壶千金,几不可行”之说。清晚朝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享、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国良)之一。
邵大亨少年成名,制壶工艺承袭陈鸣远技法,擅长仿古造型。其作品以光素器见长,造型简洁庄重,代表作品包括《龙头一捆竹壶》《鱼化龙壶》《掇球壶》《风卷葵壶》等,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
砺成
据《宜兴川埠陈氏宗谱》所载,陈砺成与陈鸣远同为陈氏十一世,“砺成,琨公长子,字砺成,号白山”。康熙丁未年(1667年)至乾隆庚午年(1750年)的八十四年光阴中,他以精工细作为紫砂艺术刻下独特印记。
陈氏家族为紫砂艺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体系之一。陈氏紫砂发轫于明晚期,几乎每一代都诞生过制壶技艺的佼佼者,诸如陈信卿、陈子畦、陈鸣远、陈伯芳、陈砺成等,都曾在紫砂发展历程中演奏出辉煌的乐章。
-
石霞山人
陈鸣远,本名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陈氏还擅制花货,在茶壶形制设计上,力变明末筋纹器形,多以自然形体造壶,成为今日“花货类”的宗师,并使花货茶壶崛起成为紫砂茗壶的重要形制。此外,陈氏还尝试扩大紫砂造型的范畴与延伸,将青铜器皿和文房雅玩也包括进紫砂来,诸如笔筒,瓶,洗,鼎,爵等,极大的提高了紫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
壶隐
陈鸣远,本名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陈氏还擅制花货,在茶壶形制设计上,力变明末筋纹器形,多以自然形体造壶,成为今日“花货类”的宗师,并使花货茶壶崛起成为紫砂茗壶的重要形制。此外,陈氏还尝试扩大紫砂造型的范畴与延伸,将青铜器皿和文房雅玩也包括进紫砂来,诸如笔筒,瓶,洗,鼎,爵等,极大的提高了紫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
鹤峯
陈鸣远,本名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陈氏还擅制花货,在茶壶形制设计上,力变明末筋纹器形,多以自然形体造壶,成为今日“花货类”的宗师,并使花货茶壶崛起成为紫砂茗壶的重要形制。此外,陈氏还尝试扩大紫砂造型的范畴与延伸,将青铜器皿和文房雅玩也包括进紫砂来,诸如笔筒,瓶,洗,鼎,爵等,极大的提高了紫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
陈殷尚
陈殷尚是清初紫砂名匠,以制作筋囊形茶壶和文玩清供闻名。其作品特点为筋纹饱满挺直,工艺精湛,菱花式执壶等器物展现了清代紫砂工艺的高水平。
故宫博物院藏有陈殷尚款菱花式执壶,该壶采用深栗色砂泥,筋囊设计精准,钤印“陈殷尚制”四字款识,体现其高超技艺。
陈氏家族自明末至乾隆年间人才辈出,陈殷尚位列其中,与陈鸣远、陈汉文等共同推动紫砂艺术发展,形成清代紫砂制作高峰。
-
白山
据《宜兴川埠陈氏宗谱》所载,陈砺成与陈鸣远同为陈氏十一世,“砺成,琨公长子,字砺成,号白山”。康熙丁未年(1667年)至乾隆庚午年(1750年)的八十四年光阴中,他以精工细作为紫砂艺术刻下独特印记。
陈氏家族为紫砂艺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体系之一。陈氏紫砂发轫于明晚期,几乎每一代都诞生过制壶技艺的佼佼者,诸如陈信卿、陈子畦、陈鸣远、陈伯芳、陈砺成等,都曾在紫砂发展历程中演奏出辉煌的乐章。
-
陈鸣远
陈鸣远,本名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陈氏还擅制花货,在茶壶形制设计上,力变明末筋纹器形,多以自然形体造壶,成为今日“花货类”的宗师,并使花货茶壶崛起成为紫砂茗壶的重要形制。此外,陈氏还尝试扩大紫砂造型的范畴与延伸,将青铜器皿和文房雅玩也包括进紫砂来,诸如笔筒,瓶,洗,鼎,爵等,极大的提高了紫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
陈汉文
陈汉文是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著名紫砂陶艺家,其制器以精雅风格著称,与同时期金士恒、许龙文等名家齐名。作为宜兴紫砂技艺的代表性人物,资料记载其传为陈鸣远弟,制器以精雅著称,在紫砂壶及文房器具制作领域享有盛誉。
其创作的紫砂四方瓶造型险峻挺拔,朱砂胎质均匀,底部钤篆书方款"陈汉文",虽存世作品稀少,但艺术造诣被列入清代紫砂发展高峰期的代表人物群体。
-
子畦
陈子畦,明末清初紫砂制壶名家,活跃于明天启至清初(约17世纪),善仿徐友泉壶,或云即陈鸣远之父。其作品以紫泥材质为主,胎体轻薄且工艺精湛,书法铭文具有晋唐楷书风韵。艺术风格继承明代徐友泉技法,所制圆珠式壶与扁花篮式壶被《阳羡砂壶图考》等文献收录。上世纪三十年代,紫砂名家王寅春通过临摹其作品实现技艺突破,印证了陈子畦作品的典范价值。现存传世器物中,南瓜壶式作品钤有篆书阳文方印,成为研究清初紫砂工艺的重要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