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号频道 字号搜索
搜索结果:
-
石雪
束旦生(1944年-),字石雪,硕陶斋主人,江苏宜兴蜀山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五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长期从事紫砂壶与陶瓷艺术创作,师从谈尧坤、任淦庭,擅长陶刻及制陶设计,具备独立完成紫砂作品设计、成型与陶刻的能力。束旦生195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艺,1960年被任淦庭选中传授陶刻技艺 。1981年起担任技术辅导,2005年晋升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2011年获评研究员级职称。其作品多与胞姐束凤英合作,代表作品包括神韵壶、鱼乐壶等 ,曾参与范洪泉虚扁壶的陶刻创作 。作品融合书法、绘画、篆刻技艺,陶刻刀法兼具细腻与奔放 ,部分作品收录于《茶与壶》《紫玉金砂》等刊物。
-
乐人
字乐人,室号“醉陶斋”。现代1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鲍志强,字乐人,男,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2005年研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第五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1959年进厂从师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1962年又转师老艺人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善设计制陶,尤擅陶刻装饰,惜于2024年1月27日逝世。
-
锡山俞传
俞国良(1874-1939),又名祖琳,江苏无锡锡山人,晚清民国杰出的紫砂艺术家,和黄玉麟的制壶功力在伯仲之间,是继黄玉麟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所创作的紫砂作品曾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1936年、1937年“江苏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曾受聘至苏州金石家、书法家吴大澄制壶,用印“愙斋”。款式有“汉君壶”、“乳鼎壶”、“白泥大壶”。清末(1900年)为两江总督端方造壶,印款为“陶斋”、“宝华庵”,名噪一时。俞国良遗留下来的茗壶仅有60余把,多被各大物馆收藏,所制作品在江苏省得奖,在国外也得奖。他的壶在当时就有很高的价值。
-
陶斋
端方(1861-1911),号陶斋,堂号“宝华庵”。清末湖广总督,金石学家。一生嗜好金石书画,对紫砂器尤其喜爱。
宜兴窑匋斋款紫砂扁壶为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期间制作的紫砂器具,由清末湖广总督端方(号匋斋)监制或订制。壶体采用深姜黄色砂泥制成,造型呈扁罐形,平口、小直流、环柄、平底,通高6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9.4厘米,平盖嵌于壶身并配圆柱形钮。壶盖内刻有篆书“匋斋”“宝华庵制”印章款,底部钤刻“宣统元年月正元日”篆书款。是研究晚清金石学家紫砂审美取向的重要实物载体。
-
祖琳
俞国良(1874-1939),又名祖琳,为清末民国时一代大师,曾赴苏州为吴大澂、吴昌硕制壶。清晚期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享、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国良)之一。
俞国良江苏无锡锡山人,晚清民国杰出的紫砂艺术家,和黄玉麟的制壶功力在伯仲之间,是继黄玉麟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所创作的紫砂作品曾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1936年、1937年“江苏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曾受聘至苏州金石家、书法家吴大澄制壶,用印“愙斋”。款式有“汉君壶”、“乳鼎壶”、“白泥大壶”。清末(1900年)为两江总督端方造壶,印款为“陶斋”、“宝华庵”,名噪一时。俞国良遗留下来的茗壶仅有60余把,多被各大物馆收藏,所制作品在江苏省得奖,在国外也得奖。他的壶在当时就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