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壶欣赏 紫砂大师作品的赏析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2015年03月31日 15:57 来源:三九养生堂 编辑:游本丽紫砂壶或许你认识,也可能用过,但是你会欣赏它们吗?这些壶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吗?制作者在制作紫砂壶的时候的心态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以下的多款紫砂名壶吧。1、赏供春树瘿壶 2、树桩壶欣赏3、坭兴紫砂花口瓶的赏析 4、清代陈曼生的紫砂竹节壶5、岁寒三友紫砂壶 6、康熙年制紫砂壶赏析7、风骨不凡的觚凌壶 8、晚明紫砂莲瓣僧帽壶9、青狮壶印象 10、方曾叁紫砂加彩大壶11、法地听天钟式壶 12、子非鱼作品赏析赏供春树瘿壶供春树瘿壶是非常有名的

2015年03月31日 15:57 来源:三九养生堂 编辑:游本丽

紫砂壶或许你认识,也可能用过,但是你会欣赏它们吗?这些壶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吗?制作者在制作紫砂壶的时候的心态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以下的多款紫砂名壶吧。

1、赏供春树瘿壶 2、树桩壶欣赏

3、坭兴紫砂花口瓶的赏析 4、清代陈曼生的紫砂竹节壶

5、岁寒三友紫砂壶 6、康熙年制紫砂壶赏析

7、风骨不凡的觚凌壶 8、晚明紫砂莲瓣僧帽壶

9、青狮壶印象 10、方曾叁紫砂加彩大壶

11、法地听天钟式壶 12、子非鱼作品赏析

赏供春树瘿壶

供春树瘿壶是非常有名的,很多收藏着都希望能够收藏到一把供春树瘿壶,在我们常人看来供春树瘿壶非常的一般,不过,真正懂壶的人却不这样想哦。

供春树瘿壶,通高10.2厘米,身筒高7.6厘米,壶宽19.5厘米,身筒宽为13.6厘米×12厘米,口径5.9厘米×4.4厘米,壶身重为300克,盖重50克,容量为700毫升。该壶壶身毂绉满身,纹理缭绕,泥料较细,泥色呈老段泥色,流为独孔,把为倒树权形,单口,呈不规则椭圆,环把内金属刀刻“供春”铁线小篆。烧成温度正常,壶体表面受火均匀、干净、无火疵,说明已使用匣钵。无釉泪痕,敲击时,音质极佳。器物的造型与宜兴紫砂工艺厂所藏的黄玉麟制供春壶相似。壶盖为裴石民重配,并在壶盖子口外沿上刻:“做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来,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根据上述资料,再同考古发掘出土的明中期紫砂壶进行比较,该件供春树瘿壶有以下特点。

第一、泥料

树瘿壶泥料质地精细,泥色呈老段泥色,无杂质,练泥技术远比嘉靖朝进步得多,且与史籍出入较大。

第二、制法

该壶为打泥片成型,然后再徒手捏制,制作工艺十分成熟,与嘉靖朝工艺区别太大。再说,整个壶身只有300克重,容量却有700毫升。就是今天的高手,也未必能做得出来。

第三、烧成

史料记载及墓葬出土的实物,都证实了当时烧成还未开始使用匣钵。而树瘿壶,壶体表面干净,受火均匀,温度控制正常,显然烧成时,已使用了匣钵。

第四、款识

关于供春壶有无款,史料少有记载。从出土实物看,明中朝前后紫砂壶没有款,出土的时大彬壶均为刻款,并且是竹刀所刻。而树瘿壶款,落款在环把内,为金属刀刻“供春”铁线小篆,与当时的落款及使用的刻款工具都有较大出入。

树桩壶欣赏

“古树枝柯少,枯来复几春。露根堪系马,空腹定藏人。蠹节莓苔老,烧痕霹雳新。若当江浦上,行客祭为神。”一棵古树,一堵风情,一柱生命,千百年来的祭奠。张籍的《古树》,无色无声,不张不扬,于青灰色的笔墨里但见恒古不变的坚韧蓄意待发,在静默冷思的基调中更见绵延生命的一缕庄重与威严。

这把树桩壶,古意盎然,老味动人。若大漠孤烟,南雁回归时的那棵藏古老树,独自欣赏黄昏夕阳的美,暗自体味历史苍茫的孤独。又仿若一株生根于原始茂林的参天古木,根连着枝,枝裹着叶,叶覆满土,土藏着树。苍古静默,恒久有韵,数不尽的故事在古老的树根里埋藏,数不尽的历史在古老的茎叶间跳动。此把壶,一棵久远的树,一个古意的老树桩,于无声中听惊雷,于无形中见斑斓,诠释的是大音希声,展现的是长久共存。

细观此把树桩,壶型掩映在松树的躯干里,壶生古树中,自然生动,奇迹里带有一股神秘的色彩。壶外表被苍老的树皮覆盖,通身上下凹凸不平,粗糙自然,逼真的形象,渗透着古意,浓浓的历史苍劲感流露其间。壶盖似一片土壤,壶钮由一棵古松弯腰垂地而成,枝叶散贴于地,大有落红护树之意。壶把由一棵苍劲古松弯曲而成,斑驳的树身,苍劲的枝干,稀疏的松叶自然伏贴在壶身,鲜活生动,古意中尽显生的气息。壶口似树桩自然延伸出的一部分,古朴老道,历史味浓厚。壶底三足似树桩深埋于土的老根,结实沉劲,积蓄着无限的生机与力量,那份生命的涌动,令人震撼。

壶在年轮中生色,历史在壶型中延续,当茶汤在紫砂壶中滚动,那于壶嘴处流淌而下的水流,更是一个个故事串联而成的珠线,是一段段永存不息的生命编制而成的长河。

一把老树桩,一壶清茶汤,一段细品慢赏的时光,那壶中的朗朗乾坤,那壶里的昭昭日月,那壶身的苍茫历史,那壶韵的生命气息,不明自显。

坭兴紫砂花口瓶的赏析

在我国陶瓷艺术奇葩中,紫砂作为一门独树一帜的工艺艺术,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创作和发展,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深的艺术底蕴,精妙的制作技艺都为世人所惊叹。自古就深得王公贵族的追捧、文人雅士的喜爱。提到紫砂人们自然会联系到宜兴紫砂,钦州紫砂等等。其实,在我国的四大紫砂中,有一道天上的虹,它就是坭兴紫砂--官窑紫砂。

坭兴紫砂产地钦州又称钦州紫砂,坭兴紫砂产品以摆件,小器具为主,又以精巧细致著称。现在我们看到的钦州官窑款,坭兴紫砂窑变花口观音瓶,就是一个兼具坭兴紫砂工艺特色,艺术效果俱佳,且器型硕大的民国时期的重器,实为难得一见的宝物。

坭兴紫砂具有质地特别细腻,釉面极其光洁,窑变十分精彩为特色。自古以来,坭兴陶艺中,多见为小器物,又以消遣玩赏器具为主。坭兴陶古称越陶。

1921年,在广西钦州城东平心村山麓发现一墓葬,出土了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并出土有一把陶壶,碑文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3年)等字样。从而证实,钦州陶艺至少有近1300年历史。据钦州陶研所考证钦州坭兴,盛于清朝咸丰年间,胡老六创制吸烟小泥器,精良远胜苏省之宜兴。随后潘允兴、尤醉芳、郑金声相继而出,制作工艺更加精湛。产品有各种吸烟小泥器、茶壶、小花瓶和文具。当时从事此项生产的有40多家作坊,其中较负盛名的有"黎家园"、"仁我斋"、"符广音"、"麦兴记"、"潘允馨"等家。至清同治年间,从事坭兴工艺的人家,大都聚居于市城南鱼寮横街设店经营,形成一条坭兴巷,即"烟斗巷"。 光绪年间,坭兴陶已驰名于全国。自钦设道署后,官员来往较多,无不购坭兴陶带回,名传海内外。

清末民国初年曾参加世界性的陶艺评比,均获大奖。据台湾台北市印行的《钦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李象来钦做官,曾由官家开设坭兴习艺所,在其产品的底部嵌有钦州官窑小方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晚清、民国时期制作的坭兴陶器有20多件,其中一件为风格独特的白泥纹瓶,瓶高29.8厘米,器底落印阳纹"钦州官窑"款。从它的胎体和制作工艺断定其使用的泥极细腻,烧成后经过磨光,有玉质效果,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窑口生产的陶器的主要特征。

现在大家看到由福州收藏家"老壶周"私人珍藏的这么一只坭兴钦州官窑款窑变观音瓶,它为十二瓣花口,通体黑漆古飘铜红、墨绿窑变,瓶身的一面刻绘有花草纹饰,并落有:辛亥仲夏月中浣日于钦江官舍作(主人)。瓶高34厘米,鼓腹束腰,胸径15厘米,口径:12.5 厘米 ,底径:10厘米 。瓶底为外圈足,瓶底中央落有阳文"钦州官窑"字样印款。此瓶器形规整,体积硕大,纹饰也极为精细考究,所刻的字、画功力效果俱佳,且表面有极佳的玉质感,尤其瓶口为十二棱花口和通体的多种窑变,体现了作为钦州官窑的绝无仅有,与众不同。

名壶欣赏紫砂大师作品的赏析

坭兴陶在烧制过程中可产生窑变体,但是在制作过程中是不添加任何陶瓷颜料的,在传统工艺的烧制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其外观颜色多为朱色或紫红色。偶尔有个别或少数几个产品产生深绿色或古铜色的"窑变"体,这是一种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变化,因之,素有"窑宝"之美誉。

可是,此瓶既是罕见的钦州官窑瓶,又为坭兴陶中含有多种窑变的罕见的窑宝,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

钦州坭兴陶制作工艺世代相传,艺人们利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泥质,在器皿坯体上雕刻诗文和绘画,诗文内容高雅,绘画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富有中国画白描风格。在泥坯上按预先设计好的图样雕刻,画面有:仙女散花、桂林山水、八仙过海以及各种花、鸟、虫、草等等,其刻工刀法老辣、运刀出神入化,体现出古朴、稚拙,精湛之艺术。坯体刻画以后必须在花纹中填充其他色彩之坭料,如填以白色、黄色坭料等,并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再经过烧造,器物中就出现了红器白花、白器红花等的效果,使坭兴陶在单纯古朴中透露出一种又醇又浓的人文味,这也就是我们所认作的天上的一道虹的意味。

老陶器绝品的庐山真面目,赏析坭兴陶艺传统工艺艺术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学习传统技艺,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挖掘和展现文化遗产的历史面貌,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它也将产生一个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清代陈曼生的紫砂竹节壶

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迄今为止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明代的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评价道:“茶壶以砂壶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色。”据现存实物及文献查证,明清时期参与紫砂壶制作的诗人、学者、画家不下九百余人,其中以陈曼生的影响最大。

名壶欣赏紫砂大师作品的赏析

1977年,在上海金山县的一座清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把刻有陈曼生铭款的紫砂竹节壶。此壶通高8.8厘米,腹高6.5厘米,腹径12.2厘米,嘴长3厘米,鋬宽3.7厘米。通体紫里透红,以竹段、竹节、竹叶作装饰,壶身稳重挺拔,壶嘴刚直遒劲,壶盖合口严密。壶腹阴刻“单昊生作羊豆用享”篆体八字,署“曼生”楷书款,壶盖内钤阳文篆书“万泉”二字。据墓志铭得知墓主为湖北宜昌府候补道王玷山,王玷山是陈曼生的好友,因此这把刻有陈曼生铭款的紫砂壶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此壶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陈曼生(1768-1822),浙江钱塘(今余杭)人,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陈曼生在1801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清代的官场,先后担任过溧阳知县、江防同知、海防同知等官职,在1822年病逝,享年五十五岁。清代的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称赞陈曼生为官“廉明勇敢,卓著循声,创文学,修邑志,办赈之善,为大江南北最”。陈曼生不仅为官清廉刚正,而且才识俱佳,精通诗词、书画、金石、篆刻等,笔意倜傥,纵逸多姿,声名波及,映照海内。

陈曼生因为喜好紫砂工艺,曾经绘画出十八种紫砂壶的图样,邀请杨彭年和邵二泉等制壶,并在壶上刻铭,被后世称为“曼生壶”。“曼生壶”融入文词之心、书画之韵、金石之味,一气呵成,浑然雅致,于是“艺林争宝之,得其一枚,珍逾拱璧”。陈曼生以文人的审美标准,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逸、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汇于紫砂壶中,或浑朴,或精巧,或玉色晶光,或明妍俊秀,或温雅古朴,或气韵隽永,力除繁琐和艳俗,增添了书卷气息和金石意味,在紫砂壶古拙纯厚的外表下,融入清新高雅的艺术情调。

“曼生壶”的造型虽然简炼质朴,但是寓巧于拙,富于变化,常在壶腹留出大面积的空白,铭刻出诗、书、画、印,刻工精细,刀法娴熟,运刀犹如雷霆万钧,显得雄健苍茫,金石味十足。往往在壶上刻出铭款,文意静远,字字珠玑,简约生动,蕴涵哲理。在壶底刻“阿曼陀室”章,在壶柄下端刻“彭年”章,使得“名士名工,相得益彰”。

陈曼生酷爱紫砂壶,寄情于紫砂壶,融情于紫砂壶,在寻求感情与精神寄托的同时,释放出自己的才情与感悟,在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里,融入了情感与灵性,融汇了儒、道、释的精华,融进了他一生的情怀,使得曼生壶充满了悠远的意蕴,从而使陈曼生成为了后人仰慕的“一代壶圣”。

“岁寒三友”紫砂壶

一款传世之作“岁寒三友”紫砂壶,藏品长:20cm,高:10cm。壶呈不规则五边形状,竹节嘴,为一节节竹子制成壶嘴;耳形把、把手为梅花和梅枝构成;造型主体为松树干。壶盖平整、贴合、无缝,整体浑然天成,自然有致。此壶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工艺价值、实用价值于一身。

名壶欣赏紫砂大师作品的赏析

传世之作“岁寒三友”紫砂壶

此壶最别致之处是用料上,“岁寒三友”的每样泥料都不一样,自然火候也要分别来控制烧制。主体用料为朱泥,竹节壶嘴部分用绿泥、把手处梅花用红泥。三种泥料的每种烧制都不一样,要融合在同一个工艺品来烧制,必须要控制火候在同一个平衡点上,这种工艺至今还未有相关的描述和记录,这算是一个工艺之谜。这样的壶奇特还在于它的松面节,每次冲茶外面湿润但不渗漏,这要求对火候的控制要极高和标准,体现了高超的制壶工艺。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别臻绝诣。

观其内里,我们可以看到墨黑色的茶垢依附在壶壁内,最厚的茶垢有10mm高,强光之下有结晶体闪闪发光,就如深海中的珊瑚一样;它每天需要用茶水泡养才得以生成如此。只用开水直开,即使不放任何茶叶泡隐约就闻到阵阵茶香。而且此壶有着吸水特性,整体通气;凡是水过之处,3秒内壶身便自动吸干水分。紫砂壶已经被涵养出具有生命之力,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宝贝。

墨黑色的厚厚茶垢

当茶水渐渐沁淋过壶身,韵香氤氲中大有美人出浴的感觉,待到“壶美人”出浴,晶莹剔透喜煞个人儿。温壶、润茶、出汤,一气呵成的美不言而喻,尝到了甘洌香甜的茶汤,也养出了内敛厚朴的紫砂。好壶似美人,壶嘴、壶把、壶盖三点对齐,缺一不可。比例协调,骨肉停匀"左右顾盼,八面生姿。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观之悦目,用之爽心。

据历史数据考证,生产松竹梅“岁寒三友”紫砂壶的旺盛时期为清·道光中后期,此壶不但质感手感好,造工精美,烧结适度,其刻款也十分讲究,各条件符合历史年代特征。壶底落款只能看见一个“绍”字,这样一来此壶的身份更加神秘了,更待考究。

紫砂壶集艺术性、工艺性、实用性为一体,是中国传统艺术苑中一朵奇葩,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紫砂壶,是茶的知己,茶人的知音。当你用一颗心试着解读它,一把壶也就有了生命。紫砂承载了多少茶人的情怀,一把紫砂壶的历史,就是一部茶人把玩的寄情史。

康熙年制紫砂壶赏析

中国千百年来,皇帝御用高档而精美的紫砂壶。宫中紫砂壶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由宫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是由宜兴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清康熙时,紫砂胎茶具上已使用“康熙御制”官窑印,说明当时的宜兴紫砂窑已晋升为“官窑”之列。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品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泱泱华夏的典型符号。一杯香茗在手,漫卷诗书欲狂,说的是茶的趣味、论的是茶的品性,品的是茶的格调,细细品茶被称为是最儒雅之事。一茶盏在手,即使身处闹市,也有一番“独钓寒江雪”的情调与趣味。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长久以来,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它优良的实用功能,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即有所记载。明清两代人们认为茶壶之所以“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陶”,是由于紫砂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关于“越宿不馊”的说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因此,紫砂壶自古以来就倍受推崇。紫砂壶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精美结合,才能如此美轮美奂,外加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涵养,这就令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得到释放,并显得愈加超凡脱俗。

中国千百年来,皇帝御用高档而精美的紫砂壶。宫中紫砂壶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由宫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是由宜兴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清康熙时,紫砂胎茶具上已使用“康熙御制”官窑印,说明当时的宜兴紫砂窑已晋升为“官窑”之列。清雍正、乾隆两朝《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屡次提及宜兴紫砂窑制品。受皇室成员喜好的影响,清康熙朝出现大量以紫砂为内胎,外施彩釉或各种奇异造型的紫砂壶,并有名家制作。于是从康熙朝开始至乾隆朝,乃至嘉庆朝前期的100多年间,珐琅彩、粉彩、炉均釉、描金、泥绘、贴花、堆雕、浅雕等等装饰工艺悉数登场,让本来素雅的紫砂壶变得富丽堂皇。

深圳御宝轩正在展出一件清宫珍品——康熙年制紫砂壶,或为大清盛世的康熙寄托款,其造型设计和工艺堪称一绝,不仅使用上等用料,技术精湛,浮雕龙纹更为紫砂壶增色不少,在壶雅韵基础上又添一丝尊贵。细细看来,此件浮雕龙纹紫砂壶采用稀少的原矿原料,胎壁厚实,胎质纯而细腻,透性气好,画面构图错落有致,壶体雕有龙纹,双龙戏珠场景描绘精准生动,弹珠上“王”字样清晰可见,更显霸气。壶整体造型温雅圆润,以龙为“首”,端庄雅气。壶体颜色与造型精美结合,如此精美的紫砂壶烧制难度大,实属稀品。评价一件紫砂壶的高下,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形态优雅,工艺精湛和使用方便。只有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精美的好作品。无疑,御宝轩这件藏品必将是供认的质地最好的清宫珍品紫砂壶。紫砂壶因长期泡茶,胎色幽暗,器表有一种深沉内蕴的光泽,收藏界称为“包浆”或“宝光”。

风骨不凡的觚凌壶

第四届养壶大赛的5款参赛壶中,觚凌壶初次亮相便让许多壶友惊艳了,古朴内秀、方中寓圆的造型,配上灵动的字画,既是实用器,又可作为雅致的摆件。

“觚凌”似乎是个奇怪的名字。紫砂村“村长”蒋卫东说,其实它应该叫“弧棱”,只是宜兴当地方言读作“觚凌”,口口相传,便有了如今的名号。弧棱,顾名思义,壶的四条棱有着圆润的弧度,成为“方中有圆,圆中见方”的浑方造型。

觚凌是传统器形,由清末制壶大家黄玉麟首创。黄玉麟是个清高不羁的人,不为稻粱谋,一心追求紫砂艺术。对他来说,没有山珍海味不要紧,果腹便可;没有锦帽貂裘不要紧,御寒便可;只有艺术,马虎不得,敷衍不得。“每制一壶,必精心构选,积日月而成”,“立品如此,宜其艺之精矣”。

出自大师之手,自有不凡风骨。“觚凌的造型有点像金字塔,沉稳大气;壶型底方肩浑,下宽上收,方中寓圆,藏锋不露;壶身和底足浑然一体,整个弧度由盖至底一气呵成,很考验制作者的功力。”上届“壶王”李亚伟点评道。

觚凌壶身两面有较大的留白,非常适合表现书画。这把参赛的觚凌壶,一面刻着“养德”二字,一面是喜鹊登梅图,寓意“喜上眉梢”。“觚凌的壶型像过去人们装钱币和粮食的袋子,有美好吉祥的寓意,其上的书画也颇具观赏价值,因此不少人把觚凌壶作为家中的摆件。”李亚伟说。

觚凌的泥料是降坡泥,“这种泥料给人一种端庄古朴又不失灵秀的感觉,但它很难伺候,表面光滑而内质疏松,茶油渗进去后很容易养脏。一旦养脏,污渍就像一滴眼泪般留在壶身,难以去掉。”

李亚伟建议,可以用单枞或铁观音来养觚凌,“不建议勤擦,要多用开水冲淋,在壶底、壶钮等细节处多下功夫。这款壶底足的设计虽然支撑力大,但偏薄又在四角,易磕碰,要轻拿轻放,最好别直接放在茶台,可以在茶托上放置浅色茶巾,再把壶放在茶巾上。壶身的四条棱线突起易受力,要注意擦壶时的力度,千万别把棱线养出贼光。”

养壶即养心,领一把觚凌,在每日养壶的过程中体悟它的坚定而柔和内敛,圆滑而不失风骨,可谓一桩美事啊!

晚明紫砂莲瓣僧帽壶

藏玩和喜爱江苏宜兴紫砂茶壶的朋友们,皆知道僧帽壶的形制是怎么样的;而且不少人认为乃明代万历年间名家时大彬所始创。

现今坊间僧帽型紫砂茶壶多如牛毛;很多根本上并非用紫砂泥捏制烧成,真紫砂者也属近代仿品。

莲瓣僧帽壶的形制可见附图之晚明紫砂器。虽然有时大彬刻款,专家断定为万历丁酉年(即公元一五九七年)所捏制,但仍然难以百分百确定是否时大彬亲手烧造。其烧造大约的年份则应相差不远。

名壶欣赏紫砂大师作品的赏析

其实,莲瓣僧帽壶的形制,并非始于宜兴紫砂器;时大彬乃最先采用紫砂泥捏制莲瓣僧帽壶而已。

据笔者所知,远自元代江西景德镇烧造的青白釉瓷,早已出现此一壶式,乃圆颈、鼓腹、圈足,自口沿至肩腹设一曲柄(壶把),相对处有壶流(俗称咀),壶顶四边形肖僧帽,故名;其向壶把一边稍高,向壶流一边矮斜。

明初永乐有甜白釉瓷僧帽壶;宣德期间也有红釉及青花瓷烧制者,工艺精细,为官窑精品,后来清初康熙与乾隆期间均仿制,胎质釉色有别。

晚明时大彬的紫砂僧帽壶,壶身分六等份,壶顶莲花分五瓣,第六瓣改作壶流,妙出心裁,风格优雅悦目、朴拙坚致。

哲学范儿的“却月壶”

清中期的紫砂壶,跟乔布斯的苹果长得有点像。紫砂壶,还有绿色的?

这件清中期的青灰色紫砂壶特别有意思。看起来真有点像乔布斯的缺口苹果,不过,文物专家认为,它整个壶身好像天上的月亮,底部一小块缺口:“壶的灵感取自于自然现象‘缺月’,寓意‘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我为规’,表达了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观念,告诉人们过犹不及,为人处世需要谦虚谨慎,居安思危。”

因为壶底有一块缺口,所以这件作品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却月壶”,它属曼生十八式之一。

壶的内部为紫砂胎,外面用锡包裹,这种“锡包砂”的工艺很是稀有。

紫砂壶很考究,在壶钮、壶把及壶流(壶嘴)的部分还用青玉做装饰,俗称“三镶壶”。

青狮壶印象

它奔放豪迈,大度雄奇,洒脱不羁,狮吼激昂,成为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象征。

这是一把充满反叛精神的壶,它奔放豪迈,大度雄奇,洒脱不羁,狮吼激昂,成为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象征,它便是出自工艺美术师潘持平之手的青狮壶。

青狮壶采用“陈腐”到位的青灰泥料,全手工四片镶接而成,器型成长方状,直嘴方把,平口压盖,壶身束一腰带线,壶钮是一狮塑,其状若在疾风劲草中蓄势待发,威不可挡。青狮壶从造型到寓意一改紫砂旧器的雅静含蓄,那干净明快颇富时代气息的线条赋予了壶器雄健与刚正,勇猛与凌厉,也折射出改革初期当时中国人民的勇气与决心——这就是青狮壶,带着些许野气,一声狮子吼,振聋发聩,百兽惊惶,如果说以壶喻人,这分明是一个洒脱不羁,仗剑纵横的旷世奇男子!

据我所见,青狮壶款大致有两式,前式壶把较方正,后式壶把略作圆角处理,其他细节均相同。我曾询问过潘老为何在壶把上做此改动,他回答说:“尝试”。具体原因一是壶把略作圆角处理后,使用、把握起来更舒服;二是“壶流”虽是方形,但做出弧度仍有曲线,把壶把做圆角处理后,也算是对壶流的呼应。而以青狮作壶钮乃整件作品的点睛之笔,其王者之风范,雄姿英发,紫砂雕塑中罕见。潘老坦然又有些神秘地说:“眼下在宜兴丁蜀镇,无一人能做成这个狮钮。雕塑不是我做的,乃是出自沪上名家之手,此人专擅动物标本制作,于肌肉骨骼了解烂熟于心,刀法游刃有余,这青狮钮,铁骨铮铮而不见骨,肌肉凹凸肌腱隐现,气韵全借助形态激发迸出,焉能没有气势!”

大多数紫砂光素器,都会被人上手做玩物把抚,但青狮壶却很难“上手”,它四面带棱,锋芒毕露,只能在使用时展现其激越流畅的出水效果。这样的型制和性格,从一诞生就注定不能被人拎在手里当成小玩意儿,它的秉性和天赋更适合被认真地欣赏。

方曾叁紫砂加彩大壶

规格:长28cm、宽19.5cm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两句诗无疑是这把壶所现景致的最好写照。但见蛱蝶在花间穿梭,尽是如锦似绣的彩影璀璨。深褐色的紫砂铺地,粉彩蝶花倩倩,带给你一片明媚。

该壶有笠状盖,圆珠钮,钵形腹,三弯流,正耳把,圆笔篆书方玺款。长度有28厘米,形制较大,故称大壶。

其显著特点是紫砂加彩,深色铺垫下是浅色的花蝶,色调搭配有鲜艳夺目的效果;而粉彩也有粉红、粉黄、粉绿到粉蓝等几个主色调,相互参差错列。

与此壶纹饰相同者有同时代邵正来款紫砂加彩壶,形体稍小,造型圆润。

任何艺术形式都需以独特的魅力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紫砂上加彩施釉虽然使紫砂器变得艳丽缤纷、别具一格,但同时也良莠不齐,出现了过于繁缛甚至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紫砂艺术本来面目的现象,本末倒置,难免引起文人玩客们的非议。吴骞在《桃溪客话》中就评论说:“阳羡茗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同价。百余年来,名辈既尽,时工所制,率粗俗不雅,或涂以黄丹,无一可以清玩。”阮葵生《茶余密话》更云:“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景德镇)之鎏……光彩照人,却失本来面目。”紫砂茶具之美,美在其天然色泽,如果所装饰的色彩与其不谐调,甚至趣味庸俗,就不只是画蛇添足的问题,而是艺术发展方向问题了。紫砂彩釉壶尽管出了不少名作,终因粗俗不雅者太多而未得到广泛流传,但这也反过来说明其中精雅者的可贵。

方曾叁(亦作“方曾三”),雍正、乾隆间制壶名手。有高圆式壶、点彩壶等传世,底钤“方曾三制”阳文篆体方形章。

情景交融的《荷塘月色》壶

不论从何种角度而言,《荷塘月色》都堪称中国紫砂工艺和山水写意画艺术有机融合的绝佳之作,其匠心独具的巧妙构思和精致入微的制作工艺都把紫砂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该壶的整体造型为一弯朗朗的明月,正面为一泓静静的湖水,湖水中倒映出一轮圆月和几支桂花,壶把的造型则俨然是一株弯弯的桂花树干。明月、湖面、桂花树的简洁组合便勾勒出了一帧静逸幽远的写意画,这样的创意既产生了意象美,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平湖秋月夜,桂子送香来”的情景韵味,睹物遐思,一种溢于言表的唯美便立时跃入心头,这时候还有谁再去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里所萦绕的那万般感触呢?

壶身另一面题有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亲书的“天涯共此时”,笔力苍劲古朴。如此妙笔回应了前面祈盼月圆人聚、安宁祥和的主题。

尤其值得玩味的便是壶滴了——一只静伏的归蝉,伴着溶溶的月色和静静的湖水,在芬芳馥郁的桂花香里酣然小憩,看了着实教人流连心动,不经意间就体验到了一种生动别致、移人入画的雅趣!

该壶由谈桃林先生设计,紫砂泰斗蒋蓉女史监制,其外甥张建伦先生鼎力制作,选料考究,做工细腻。张先生深得大师嫡传,功力自然不俗,每一细微处无不体现出严谨求实的大师风范。

对于茗壶玩家来说,《荷塘月色》壶的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法地听天钟式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今时的人们不再常常听闻钟鼓之声,而在古代,每个城市中都建有钟楼和鼓楼,以钟鼓的声响来向人们传递时间和信息。在更为久远的商周时代,钟鼓是崇高的礼器,所谓“鼓法天,钟法地”,钟鼓之声上可达天,下可彻地,可以调和阴阳,非时不能妄击,古人在祭祀天地时才用。后来钟鼓演变成为王室贵族所用的乐器,是地位权势的象征。钟鼓同时还有报时、警示、传讯等作用,寺庙与道观中的钟鼓则成为宗教法器。

由于钟鼓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这种造型出现于手工艺品种中并不鲜见。紫砂器中有钟式壶,也有鼓式壶。单单钟式壶就有多种形状,有方钟,有圆钟,还有扁钟,各具韵味,很受藏家喜爱。图中所示紫砂壶即为钟式壶,通高11.8厘米,壶体圆满,细节富于变化,气韵动人。壶身中部偏下处有一道凸起的腰线,光润流畅,将壶身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浑圆,下部渐向外撇,弧线优美,收放自如。壶底平阔,耳把端正,上部有飞,便于拿持。壶流根部圆硕,胥出自然。盖为截式,与壶肩拱形相配,严丝合缝,工艺精湛。截盖应用得当,可使壶体造型显得简洁明快,整体感增强。此种盖式很见作者功力,对泥料的性能也须把握的恰到好处。壶钮制作别致,中有小孔,仿照钟钮中空便于穿系。综观此壶,整体协调匀称,泥料发色匀净明快,制作手法利落到位,气韵十足,给人很大气舒服的感觉。

壶上有陶刻,上部为“钟式”两个大字,开门见山点出壶式。腰线下有竖排四行“一勺八斗之才子 少山”字样。当年师尊沙志明在一古玩店中初见此壶,十分欢喜,店主不识庐山真面目,诳说此壶为明代时大彬所制,因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号“少山”。沙志明不急不火笑呵呵地说,此壶应是清中晚期所制。“少山”之名于清中晚期紫砂壶上常见,想来这是后人仰慕时大彬,取了与他相同的名号。取相同名号的现象各行各界历来有之,不足为奇,这也是个人意愿,不能强制,后人自己要懂得辨识。

至于“一勺八斗之子才”句的含意,古人常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人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典故出自庄子,他形容战国人惠施家里的书多,要用五辆牛车来装。古代读书人地位高,书也难得,家里有五车书是很了不起的事。才高八斗,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时期的才子曹植的话,他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石与斗都是古代量器,一石等于十斗。谢灵运此话一方面夸曹植才高,一方面也有自夸之意。“子”是对人的尊称,壶上陶刻此句,是称颂使用此壶之人有八斗之才。“一勺”二字是关联沏茶之水所说,故此句乃契壶契茶之铭。壶底中央还钤有一方“万丰顺记”印款,据史料记载,万丰是经营陶瓷的商号,明代即有,一直延续到清。

子非鱼作品赏析

名出典故辨你我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名壶欣赏紫砂大师作品的赏析

这段文字,牵涉极深。辩证归纳,流传至今。

你我之辩,说法众多。归结为一,不过是物分彼此,各不相同。看待同一事物,各人有自己的视角、观点,即便有共通之处,也不会完全相同。但不论观点如何,能乐在其中,就总好过视若无睹。所以子非鱼,实乃展现一种从容和豁达的态度。求同存异,才能自我丰富。

砂壶一只情趣浓

《子非鱼》的创作灵感源于庄子的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款壶的造型似鱼,杯子也是鱼的造型,模拟的就是庄子辩论的场景。当时庄子和惠子站在桥上,庄子说你看这鱼多快乐,惠子回答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它很快乐。我认为快乐其实就是自己心里的一种想法,个人觉得快乐就是快乐的,这就是一种道家的思想。紫砂艺术的高度就是有文化内涵,让人看到此壶就能感受到一种文化思想。

卢宁刚自述

子非鱼壶通身如鱼,线条明朗利落,趣味自然动人。

壶嘴似鱼嘴,短促小巧,圆润美观。出水利落,毫不拖沓。

壶把似鱼尾,自然扬起,线条美妙。又如鱼儿入水时激起的浪花,涟漪泛起,波纹荡漾。

自壶把倒壶嘴,两侧线条横贯壶身,似鱼背脊线,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圆珠壶钮精美小巧,底下浪花纹理环绕,正是鱼儿戏珠的形态。趣味生动,寓意又好。

风格高雅卢宁刚

卢宁刚,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宜兴紫砂艺术博物馆特聘高级工艺美术师,优秀青年陶艺家。

受著名书画家张志安,高级工艺师蒋新安指导,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同时受到著名高级工艺师陈国良老师指点,为陶都新一代知名的制壶与陶刻艺人。

壶艺作品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注重整体搭配,线条流畅,气韵生动,装饰上以陶刻为主,刀法多变、俊朗,注重书画韵味,作品融书法、绘画、雕刻、诗词、金石、陶艺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与浓郁的中华气息,又将壶艺、品茶以及文人高雅的情趣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紫砂艺术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深受行家与各界人士的喜爱。

卢宁刚精于陶刻,作品装饰以陶刻为主,刀法多变、俊朗,注重书画韵味,作品融书法、绘画、雕刻、诗词、金石、陶艺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与浓郁的中华气息,又将壶艺、品茶以及文人高雅的情趣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紫砂艺术的文化价值。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有关如何赏析紫砂壶的内容,上面有十二款大师作品哦,希望大家都能够懂一些哦。制作者在制作每件作品的时候心态也是不一样的哦。紫砂壶或许你认识,也可能用过,但是你会欣赏它们吗?这些壶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吗?制作者在制作紫砂壶的时候的心态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以下的多款紫砂名壶吧。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徐元明一脉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