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型赏析:环龙三足壶
环龙三足壶,由顾景舟得意徒弟、周桂珍丈夫高海庚早时所设计,后由周桂珍制作面世。因周桂珍首次制作的环龙三足是由我国著名的红学家、被称作“国学大师”的冯其庸题书,这也间接成就了此壶在紫砂界的重要地位。
环龙三足壶,由顾景舟得意徒弟、周桂珍丈夫高海庚早时所设计,后由周桂珍制作面世。因周桂珍首次制作的环龙三足是由我国著名的红学家、被称作“国学大师”的冯其庸题书,这也间接成就了此壶在紫砂界的重要地位。
柱础壶,造型灵感源自古代建筑中用来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柱础”,此壶型最早见于曼生壶系,为清代嘉道年间,书法篆刻家陈曼生与制壶名家杨彭年设计制作,可称之为“曼生柱础”或“彭年柱础”。
天鸡壶,亦称“鸡首壶”,在魏晋至唐初甚为流行。最早把天鸡壶的造型嫁接入紫砂壶艺的,是明朝紫砂大家徐友泉,其仿青铜造型器所作的梨皮泥“天鸡壶”,可谓承古开今。
曼生乳瓯壶,又名乳鼎壶,是传承数百年的壶式之一。此壶型始于清代乾隆时期,表达了古人对于人体美的向往。乳瓯壶亦是曼生模仿女子身躯之形所作,一经问世便风靡一时,后世更是奉为经典。
匏瓜壶为曼生经典壶式之一,曼生做此壶最初的用意是解相思之苦,以物寄情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匏瓜壶讲究线条挺拔,其形制朴素敦厚,古雅大方,施艺严谨,凝聚着秀雅浑成的气质。
笠荫壶,为曼生经典壶式之一。其形若箬笠,造型简朴端庄。一大一小两个半圆构成壶身,既稳重又富于节奏变化,宛若圆形帽沿中央拱起一圆形的帽顶。流形上翘,弧度有致,圆形圈把,曲而有力。
鱼罩壶为紫砂壶的传统壶式之一,其形出捕鱼的罩,故得名。鱼罩壶由紫砂七老之裴石民先生所创制。抗战期间,裴老以“独钓寒江”的寓意,怀揣对故国家园美好的热切向往,创作出此款鱼罩壶。
祥瑞壶涵盖了人们所期望的趋吉避凶、国泰民安、长宜子孙、升官发财、富贵长寿等愿望,被赋予了浓厚的“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的美好寓意。除了常见的如意纹、祥云纹之外,祥瑞壶中动植物的元素亦非常丰富。
龙旦壶,又名“龙蛋壶”,因其造型似龙蛋而得名。龙蛋为明季古式壶,最早记载于清代吴鼎梅《阳羡茗壶赋》,传明代时大彬即有此款,今可见清人仿制。这是最早的龙蛋壶式。
闽南俗谚: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其中的思亭就是指由清初陶人陆思亭所创的“思亭壶”,其最早从梨形壶演化而来,多为朱泥小品,以其俊秀高雅,留名于朱泥陶史。
匏尊壶,造型源于古代经典器具,原本指的是葫芦、酒器,被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化入其辞赋之中。紫砂大家陈曼生所设计的壶式中,有四款壶与匏瓜有关,经典的匏尊壶亦是如此。
上新桥壶是紫砂大师顾景舟于上世纪60年代为大生产打样创制而成的器型,后成为一代传世经典。上新桥壶以江南水乡的标志物——桥为设计灵感,整壶宛若一幅意境隽永的江南水乡图。
华颖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掇球”演变所创的壶式。顾景舟大师以一朵半开的花苞为意,基于掇球壶的基础上,加以取舍和扬弃,创出此造型,又与清末陈鸿寿所创曼生十八式中的乳鼎壶相遥相呼应。
自古以来,人们以如意作为原型,从中提炼出心形、灵芝形和祥云形的如意纹样,在众多领域予以运用,而如意与紫砂的结合,就诞生出了许多经典的紫砂器型,其中最著名的三款如意壶,当属仿古如意、云肩如意、大彬如意。
道光至同治年间,与邵大亨同样为宜兴川埠上袁村的邵友廷对大亨掇球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与再创作,友廷掇球因此诞生。友廷掇球介于大亨掇球与寿珍掇球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汉瓦壶是清代中期极为流行的紫砂壶款式,取自秦砖汉瓦中的汉瓦为元素,融入紫砂造型器之中。汉瓦壶造型简洁,庄重古朴,直身筒、大口盖,更便于投茶和清洗,故实用性较强,颇受茶客青睐。
半瓢壶,即曼生半瓢,是清代紫砂大家陈曼生与制壶名家杨彭年的合作经典。以半瓢为器身,造型设计简洁。把梢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壶身铭:“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泉清玩。”
惠孟臣,乃明清时期的制壶好手,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尤以朱泥作品为最,后世称为“孟臣壶”。其中梨形壶、水平壶等是孟臣壶的经典代表,它们不仅风靡南国,且早在明末清初之际,就已经远销南洋、日本、欧洲。
“方中有圆,圆中寓方”,古人常将为人处世之理,蕴于壶艺之中,而在众多紫砂壶造型中,将此形此意诠释得淋漓尽致的,还属“壶中一绝”——四方传炉。
潘壶为紫砂壶的经典器型之一,源于晚清巨商潘仕成。潘氏家传素嗜饮茶,其又酷爱紫砂,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来自用,二来作馈赠之礼,世人就将此一形制的紫砂壶称为“潘壶”。
欢迎咨询(最快1分钟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