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曾言:世间茶具紫为首。这里的“紫”即指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是最适合泡茶的容器,能够充分发挥茶叶的效果,茶汤的色泽、香气和口感都得到最佳的表现。正因如此,紫砂泥料也被赋予了“泥中泥”的美称。
对此很多人质疑:紫砂陶土并非宜兴黄龙山独有,浙江长兴、安徽、山西、新疆等地均有分布,为什么唯独宜兴紫砂壶名满天下?又或者说,宜兴紫砂壶与外地料所制茗壶相比,有何优势?
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在紫砂行业,将宜兴境内黄龙山以外其他矿区的泥料统称为“外山料”,而只有位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下的高品质紫砂泥被称为“本山料”。
比对两者后不难发现,宜兴本山料的品质更好,不仅在可塑性、耐火度、透气性、泡养效果全面碾压,而且烧制温度宽泛,目前经过测试最高可以烧制1400多度。
1.泡养效果佳
黄龙山的紫砂沉积年代早于外地八千万年以上,经过充分的发育,砂感更为突出,在宜兴方言中被称为“老”。
此外,江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系,黄龙山的矿体走向呈斜坡状,地下水缓慢流动,持续渗透,因此宜兴自然产生的泥料具有天然的油性。
宜兴紫砂壶:范萍制 田园瓜趣壶
在泡养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宜兴的本山泥料油性充足,壶体容易出现包浆的现象,稍加泡养就能够看到明显的效果。
相比之下,外地泥料质地干燥,釉面多不透亮,泥料缺乏油性,制成的壶经过数年的泡养也难以产生光亮效果。
宜兴紫砂壶:佘海平制 上福壶
2.烧制质感丰富
本山料的成分包括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等,当经过自然风化后,泥料会变得细碎,呈现出细小的颗粒状,通过调控不同的温度,可以获得不同的质感效果。
以四号井底槽青为例,通过高低温的组合,可以实现从红色系到紫色系、青色系以及墨色系的跨越,达到上百种颜色的烧制效果。
宜兴紫砂壶:刘方林制 筠竹壶
外山料的主要颜色为紫色或紫褐色,自然降解和风化后,变为鳞片状或棱角状,经过烧制后呈现出红色或紫红色。
且外山料烧制不耐火,需要添加化学元素,并经电窑调温后烧制,无法经受高温烧制考验。
宜兴紫砂壶:强旭制 高汉瓦壶
3.制作工艺独到
宜兴紫砂的特点在于其围泥片镶接成型,这跟其他地方的拉胚盘筑法有本质区别。
具备多年制壶经验的老一辈艺人都知道,对于本山料制作的紫砂壶而言,其封釉的速度较快,于壶胚表面喷水,水分几乎瞬间被吸收干燥。
宜兴紫砂壶:范建中制 曲梅提梁壶
然而,若使用外山料制壶,则情况略有不同,喷洒水分于壶胚表面后,水分会浮留于表面,难以迅速干燥。
由于矿料的特殊性,宜兴紫砂泥料风干较快,定型不仅要细致更要速度,对于一个艺人的技艺熟料程度也是一种考验。
宜兴紫砂壶:桑建军制 梅花周盘壶
外山料由于品质不佳,大多会添加金属氧化物进行着色,然后冒充本山料出售。但终究是画虎画皮难画骨,与真正的本山料难以并论。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山水一处风情。独特的紫砂泥承载着宜兴厚重的历史文化,无法复刻的地域、不可复制的技艺,才让宜兴紫砂壶美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