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于2006年5月,作为传统技艺类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瞿子冶的原名是瞿应绍,字子冶,有号月壶,晚年则号瞿甫,同时也署名老冶、壶公冶父。他最擅长画竹,对兰花、柳树也颇有心得,除此之外,他还精于书法和篆刻。在紫砂壶上,他的刀刻和绘画多为行书风格,尤以梅竹双清最为人称道。
将水平壶置于茶海之中,沸水倾注之下,壶体始终保持着优雅的水平姿态。这种看似简单的悬浮现象,实则隐藏着精密的配重玄机——壶嘴与壶把的重量必须精确到毫厘之差,才能在水流冲击下保持动态平衡。
当历史车轮驶入晚清,紫砂艺术更在文人审美与匠人精神的碰撞中臻于化境,孕育出著名的“晚清紫砂八大家”,他们就是邵景南、邵大亨、邵友廷、邵大赦(邵赦大)、申锡、黄玉麟、俞国良、何心舟这八位宗师级陶艺家。
毛国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师从老艺人任淦庭,作品洗练隽永,厚积薄发,基本功扎实,陶刻雄浑恢宏,淋漓外露。其子毛子健,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师从刘建平,作品简洁细腻,拙朴大方,力求精、气、神兼备。
吕尧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五十余年光阴倾注紫砂艺术,从“吕竹”雅号到独创“吕氏绞泥”技法,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全新维度。吕尧臣次子吕俊杰,承父亲衣钵,是中国紫砂界新生代领军人物。
王寅春一生与紫砂艺术为伴,为近代紫砂筋纹器的代表人物,在紫砂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儿子王石耕、王三大、王小龙都是紫砂界赫赫有名的艺人。
邵友廷,宜兴上袁村紫砂艺人,活跃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成名于邵大亨后、黄玉麟前。邵友廷是程寿珍的养父,他传艺于程寿珍,为其成为一代制壶名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子畦,明末清初紫砂名家,擅制壶、杯、瓶、盒等器物,作品以精工薄胎著称,相传他是陈鸣远之父。陈鸣远,康熙年间的巨匠,被誉为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
李养心,号“茂林”,因擅制小圆壶且排行第四,世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李仲芳为李养心的长子,故称“李大”。李仲芳承袭家学,拜在时大彬门下学艺,是其第一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