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砂名家 最新
-
民国紫砂艺人
利永公司老板
祖父为邵大亨哥哥
祖父邵惠如为清未秀才
邵仲和,号“半匋”,1921年3月生于宜兴,民国紫砂艺人。曾祖父邵权寅为邵大亨的哥哥,既是制壶高手,又是经营能手。其祖父邵惠如为清未的秀才,也得家传颇懂经营之道。其父邵咏裳,其本人亦是制壶、经营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人才。邵仲和自1937年到1955年公私合营前,一直是利永陶器公司的老板。作为资方合营后,邵仲和长期从事紫砂厂的营销管理工作,直至退休。 -
清末著名制壶大家
以供春,鱼化龙最著盛名
黄玉麟(1842-1911年),原名玉林,曾用名玉麟。宜兴蜀山人,为清末著名制壶大家。从师邵湘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被苏州吴大澄聘到家里制壶。黄玉麟在吴家鉴赏到许多古代青铜器和陶器,把这些艺术特色,融化到制壶中,使之技艺精进。晚年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撰,积日月而后成,非其人重价弗予。虽屡空,不改其度”。善制《弧菱壶》、《雪花提梁》、《掇球》、《供春》、《鱼化龙》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又善制假山,层峦迭嶂。 -
清中晚期制壶大家
善于书法,篆刻
擅长传统技法制壶
何心舟,字子陶,号韵石、石林、石林居士,斋名曼陀华馆,浙江绍兴人,生卒不详,清中晚期制壶大家,善于书法,篆刻。心舟与海上诸画家如任伯年、胡公寿、梅调鼎等多有合作往来,曾与王东石于浙江宁波筑窑炼制砂壶,世称“玉成窑”,作品文化气息极浓,且数量珍罕,从古至今被誉为珍品,底款常署“曼陀华馆”、“石林何氏”。其人抟砂技艺高超,善制壶、盆、水洗等各类紫砂器物,且制器往往造型独特,独具匠心,为当时之文人所喜。 -
清末著名紫砂艺人
擅长传统技法制壶
创立“权寅陶器店”
大彬弟子邵文金后人
邵赦大(也有作邵大赦),名邵权寅,出生于宜兴川埠邵家,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为大彬弟子邵文金、邵文银的后人。 悉心钻研杨彭年技艺,所制竹段、梅桩、风卷葵诸式,时人争购。权寅陶器店店号印款为 -
清代紫砂制壶大家
继鸣远后一代巨匠
顾景舟最推崇艺人
邵大亨,清代制壶大家。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鱼化龙壶,伸缩吐注,灵妙天然。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现有《鱼化龙壶》、《龙头一捆竹壶》藏于南京博物馆。 近当代紫砂宗师顾景舟于明清陶人中,最推崇者便是邵大亨。有意思的是,顾景舟祖母姓邵,出身宜兴邵家。顾老艺海乘舟之初,便是由祖母邵氏领航。现今上袁顾氏后人传说顾景舟的祖母为邵友兰的孙女,而邵友兰与邵大亨为堂兄弟的关系,意味着顾景舟与邵大亨为外姓玄孙辈的关系。 但顾景舟对邵大亨的推崇,并不只缘于这层姻亲关系,而是艺海浸淫日久的体悟。顾景舟曾推许:「大亨为砂壶艺术杰出代表。清嘉、道以后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实际临制大亨壶后,更是「壶艺水平产生了飞跃。」并论定:「经我数十年揣摩,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炼,造形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此乃名家视野,砂艺爱好者岂可忽焉! -
清代紫砂制壶名家
清末宜兴“邵家壶”传人
传器有“姑苏留佩”款
邵景南(1796-1874),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清末宜兴上袁村“邵家壶”传人,善仿明代名壶,传器底有“姑苏留佩”款水平壶,所制壶器均由邵二泉铭刻,工于制壶,制作精细,品类较多,壶底常用“邵景南制”线框阳文楷书印,口内常用“景南”坚定椭圆楷书章。 -
-
清末民国杰出紫砂大家
曾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
1936/1937年“江苏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
俞国良(1874-1939),又名祖琳,江苏无锡锡山人,晚清民国杰出的紫砂艺术家,和黄玉麟的制壶功力在伯仲之间,是继黄玉麟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所创作的紫砂作品曾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1936年、1937年“江苏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曾受聘至苏州金石家、书法家吴大澄制壶,用印“愙斋”。款式有“汉君壶”、“乳鼎壶”、“白泥大壶”。清末(1900年)为两江总督端方造壶,印款为“陶斋”、“宝华庵”,名噪一时。俞国良遗留下来的茗壶仅有60余把,多被各大物馆收藏,所制作品 -
清末民初紫砂艺人
师从紫砂大家范大生
擅长传统技法制壶
范林源,1912年生,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大家范大生家紧邻。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大生学紫砂,因其父亲看不起做手艺的人不答应,没有机会拜师学艺。成家立业后,拜范大生为师。他不仅擅长制壶,还能娴熟制作杯盘等紫砂杂项,是民国年间有创造性、开拓性的紫砂艺人之一。1992年,范林源在家中去世,享年80岁。 -
清末民国著名紫砂艺人
有“民国狮球冠军”之美誉
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江案卿(1886-1953),宜兴大浦洋渚人,清末民国著名紫砂艺人,有“民国狮球冠军”之美誉,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制壶技艺精良,曾有“仿古明有陳光明,暗有江案卿”之誉。1912年,时值宜兴蜀山“阳羡紫砂陶艺工业公司”兴旺之时,聘请江案卿为技师制壶。所制“狮球壶”参与南洋劝业会展品,之后又参加1915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并获奖,从此江案卿“狮球壶 -
清代著名陶刻家
曼生后文人壶代表
代表作《子冶石瓢》
瞿子冶(1780-1849年),名应绍,初号月壶,后改瞿甫,字子冶,又号老冶、陛春,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善鉴别金石文字、收藏古器物,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最善画竹。“子冶石瓢”是他的代表作,为曼生之后文人壶代表。常制紫砂壶,或请精者制后自作铭文,或绘竹梅锓于壶上,时人称为“三绝壶”。 -
清末民国紫砂大家
师从紫砂名家范鼎甫
擅长全手花器、筋纹器
1935年英国伦敦博览会金奖
范大生(1874-1942),字绳武,号承甫。清光绪元年(1875)-民国31年(1942)。世居宜兴县丁蜀镇西望圩村。民国初年,被利永陶器公司聘为技师。民国五年又受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长童斐之聘,任该校陶业教师。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制壶技艺精深,《大生壶》名噪一时,传世之作有《合棱》、《鱼化龙》、《合梅》、《一捆竹》、《仿古》、《掇球》等壶。造型浑朴有致,色泽匀称,均为壶艺珍品。精心创作的大型陶塑《雄鹰》曾获1935年英国伦敦艺术博览会金奖。范大生一生都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紫砂壶制壶技艺,练就一身制壶本 -
民国后期陶刻高手
范泽林,生于1920年前后,民国后期陶刻高手,曾以“石如”及“石生”名号陶刻紫砂器,解放后,参加合作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的陶刻曾受过范泽林的指点。另清末民初壶艺大师黄玉麟(1842-1914年)制作的紫砂觚棱壶常由耕耘陶刻,壶的主面刻有行书:“诵秋水篇,试中冷泉,青山白云吾周旋。”庚子(1900年),吴昌硕铭。现已考证出江苏震泽人张澹,字耕耘,又字新云,黄玉麟的壶具常由他陶刻。 -
民国陶刻高手
白应生,号琢如,民国陶刻高手。从民国传世的紫砂器中,常见有落款“琢如”的作品,如段泥花瓶、绘画紫砂盘以及壶艺名家汪宝根的木瓜壶,这些陶刻作品刀法熟练,字体流畅,极见功力。建国后,白应生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直至上世纪70年代病逝,惜传器较少。 -
民国陶刻高手
擅长刻画石竹
师从名师邵云如
宜兴利用公司技工
陈经耕(1904-1969年),号漱石,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陈经耕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并起用师父邵云所起的名号“漱石”。30年代后,陈经耕陶刻技艺成熟,尤擅刻画石竹。他陶刻的石竹刀法细腻,枝叶灵动,得时人称赞。因陈的技艺超群,故常为铁画轩及吴德盛的高档茗壶铭刻。抗战后,陈经耕常在上袁潜洛西望圩一带串门陶刻,量大而档次中等。建国后,陈经耕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并保持精细灵动的特点,直至1969年病逝,享年65岁。其传器有柿扁壶、 -
民国陶刻高手
师从名师邵云如
宜兴利用公司技工
陈和大(1902-1968年),号石如,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自幼在宜兴东坡书院上学,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陈和大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并起用师父邵云如所起的名号“石如”。30年代后,陈和大陶刻技法日趋成熟,布局合理,字画流畅,但总体缺少变化。抗战后,陈和大在上袁潜洛一带串门陶刻,以通货为主,量大而档次一般。建国后,陈和大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直至1968年病逝,享年66岁。其传器有周盘壶、汉君壶、花瓶、双色木瓜壶等。 -
民国陶刻高手
师从陶刻大家任淦庭
范福筹(1900-1959年),号瘦石,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幼时念过三年私塾,16岁随父制壶。1921年拜陶刻大家任淦庭为师,学习陶刻。艺成后,他为任淦庭当助手,在吴德盛公司刻制紫砂器。范福筹比较老实笨拙,虽为任淦庭的大弟子,但因技艺进展缓慢而常受到师父的批评。上世纪30年代后,范又为毛顺兴店陶刻,取名号“瘦石”,陶刻的紫砂器均署“瘦石”款。抗战后,范福筹又一度制壶,但主要业务还是以陶刻为主。建国后,范福筹参加了合作社,直至1959年去世,享年59岁。其传器有东坡提梁壶、高狮灯壶、竹鼓壶、竹段壶等。 -
民国紫砂名家
师从名师邵云如
宜兴利用公司技工
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著名紫砂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一代陶刻大家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其取名号“岩如”。 -
民国陶刻高手
利用公司技工
师从名师崔克顺
诸葛勋(1897-1957年),号友石、卧龙、又号云石、玉如,民国陶刻高手,宜兴丁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师从名师崔克顺。30年代初,诸葛勋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在壶盆上陶刻,经过对大量的日用陶器的陶刻,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快刻技艺。30年代的中后期,他开始在高档紫砂器上陶刻装饰,落款为友石、云石、卧龙。抗战后,诸葛勋为生活所迫走街串巷,在一些农家的紫砂器上进行陶刻。建国后,他参加了合作社,除继续陶刻外,还对陶刻班艺徒进行指导,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60岁。其传器有狮球壶、洋桶壶、花瓶、帽筒等。 -
民国陶刻高手
铁画轩技工
饶寿川(1896-1939年),号若水,民国陶刻高手,宜兴宜城人。自幼念过私塾,喜文习字。1920年他到潜洛专事陶刻,因为有文字基础,他能在紫砂器上铭刻金文、篆文及行草和一些花卉图案。20年代后期,饶寿川被铁画轩聘为技工,开始以“若水”名号署款,此款有“君子之交淡若水”之意。当时的低档紫砂器由他书画别人陶刻,高档品由他亲自书画陶刻。因他技艺娴熟,陶刻高雅,30年代中期升为技师。抗战后,饶寿川离开宜兴去内地谋生,再也没有回来,1939年病逝他乡,享年43岁。其传器有柱础壶、八角盆、秦瓶、矮钟壶等。
名家
快速查看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