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砂问答 问答首页
-
段泥壶表面产生拖尾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时间:2023-11-24 浏览:823
答: 壶表上的“尾巴纹”,俗称“拖尾”,多为红色或紫色。 紫砂泥料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这些颗粒的软化度不尽相同。制坯时要用“明针”刮压壶表,手法不当,就会把较软的颗粒压碎,“刮出痕迹”来,烧制后就形成了“拖尾”现象。 段泥,是紫泥和绿泥配制而成,拼配加入的砂粒并非共生,硬度不一,紫泥的泥性就比绿泥软。绿泥烧成后呈色浅,而红色或紫色的紫泥“拖尾”,相对就比较容易显现。
-
本山绿泥和芝麻段泥两种紫砂泥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时间:2023-11-24 浏览:648
答: 本山绿泥含石英偏多,坯体烧成收缩大,容易开裂,俗称“料爆”,不易制作大件产品。烧成后一般呈驳杂的米黄底色,白色、黑色颗粒在底色中融为一体,颗粒间层次感不是特别明显,像是在各种颗粒的表面罩了一层米黄色的薄纱,观感温婉柔和。 用本山绿泥调配其他泥料,可变化出诸多不同的泥色和质感,称“芝麻段泥”,坯体烧成收缩较小,不易开裂,俗称“料腻”,可制作大件产品。底色和颗粒的层次感比较清晰,底色偏白,黑色、偏红色颗粒突出显眼,像是在暗白色薄纱之上点缀的色点,整体色调清冷,观感刚硬。 本山绿泥泡养后泛青光,米黄底色更为明显、柔和,温润如玉。芝麻段泥,泡养后颗粒变暗红色,久而泛红光。
-
紫砂泥为什么又称五色土?时间:2024-01-20 浏览:827
答: 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记载:“相传壶土初出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 周高起用传说把宜兴紫砂陶土神秘化了。2003年1月,丁蜀镇黄龙山下的大水潭边,矗立起一座将近3米高的紫砂雕塑“始陶异僧”。这里就是传说中带来“富贵士”的异僧消失之处,是历史上紫砂陶士开挖的集中地。 宜兴紫砂陶土包括紫泥、绿泥、红泥3种基本类型。因埋藏的位置和深浅有异,基泥的成分会出现差异,矿料的外观、泥料的特性和烧成的效果都会有所不同。3种基泥又衍化出各色旁泥,历代矿工、坯手、窑工因色命名,交叉互通,紫砂泥名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 紫泥,古称为“天青泥”;红泥,亦称“朱砂泥”、“朱泥”,古名“石黄泥”;绿泥,亦称“本山绿泥”,古称“梨皮泥”。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两书中,提到的紫砂泥有天青泥(紫泥)、石黄泥(红泥)、梨皮泥(绿泥)、嫩泥、老泥、白泥等。嫩泥、老泥和白泥为粗缸缶所用泥,古人将嫩泥、老泥、白泥等与紫泥、红泥、绿泥相提并论,相互混淆以为都是紫砂泥,实际是概念上和理论上的谬误。
-
紫砂矿和陶土矿的区别在哪里?时间:2023-11-23 浏览:811
答: 在夹泥、嫩泥陶土矿中,夹杂有一些特种泥矿,宜兴人把这些泥矿称“紫砂泥”,他们将“紫砂泥”也分为三大类:民间称紫泥为“龙肌”,称绿泥为“龙肋”,称红泥为“龙皮”。 (1)在夹泥矿层中“藏”有一个透镜状的夹层矿体,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厘米到1米左右,外观颜色呈紫色或紫红色,有的带有浅绿色斑点,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这就是“紫泥矿”,古称“青泥”,可加工为紫泥料。紫泥料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成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 (2)在“紫泥矿”中,有时会包含有“夹脂”,俗称“泥中泥”。这种“夹脂”有两种状况:一是单纯的“绿泥矿”,可加工为绿泥料,其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一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的“团泥矿”,可加工为团泥料。 (3)在嫩泥矿层的底部,存续着一些琐碎的、需经手工挑选的矿料,这就是“红泥矿”,可加工为红泥料,古人把红泥称为“石黄泥”。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后有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 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浙之长兴,晋之安泽、乡宁、平定……我国多地亦有紫砂泥矿,但色泽的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沉稳,均难与宜兴紫砂矿比肩。宜兴境内的紫砂矿,1990年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约为90万吨。
-
紫砂壶底的梯形托榫足为什么又称挖犴门?时间:2024-01-20 浏览:738
答: “犴门”是“狴犴门”的简称。《小五义》第69回:“来到监牢狱的门首……往里一走,奔正西。有个虎头门,上头画着个虎头,底下是栅子门,正字叫狴犴门。虽画着虎头,乃是龙生九种之内,其性好守,所以画在监门之上,取其有守性的意思。”古代神话说龙生九子,第四子名“狴犴”,虎头蛇尾形,无齿善吞。旧时牢狱囚门,面阔而矮,门上雕狴犴,喻此门吞恶人于腹,弃恶从善后可再被吐出。 紫砂方器的底部,开挖矮而宽的敞口,形成扁梯形托榫壶足,其形似“狴犴”,故俗称“狴犴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