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砂问答 问答搜索
-
紫砂泥料中的金黄段泥是什么?时间:2024-01-20 浏览:1378
答:金黄段过去称为冷黄金,是段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原矿呈现鸭蛋壳的青色,只有十几厘米厚,有的是呈现块状夹在石缝中,有的是片状,以淡绿色为多见,质地细腻,光滑油亮,属粉质岩、砂质岩泥。练泥酥性尚可,成品粘性适中,烧成温度一般1160~1180℃左右,收缩率13%左右。矿料上乘的金黄段泥,由于矿内有红褐色砂粒,经高温烧成后颗粒发红,经制成品泡养后,金灿凝润,胎面下砂粒隐隐。
-
紫砂泥料中的青灰段泥是什么?时间:2024-01-20 浏览:1093
答:青灰段矿料外观呈灰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微细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绿色的豆斑状,表面呈纹理状,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制作时带有一定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一般。一般烧成1180~1200℃左右,收缩率9%左右。烧成后呈褐紫泛青灰色调,胎质呈细梨皮状,质坚而致密,表面纯正光润,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经一定的高温呈紫黑色调。
-
段泥壶表面产生拖尾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时间:2023-11-24 浏览:757
答:
壶表上的“尾巴纹”,俗称“拖尾”,多为红色或紫色。
紫砂泥料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这些颗粒的软化度不尽相同。制坯时要用“明针”刮压壶表,手法不当,就会把较软的颗粒压碎,“刮出痕迹”来,烧制后就形成了“拖尾”现象。
段泥,是紫泥和绿泥配制而成,拼配加入的砂粒并非共生,硬度不一,紫泥的泥性就比绿泥软。绿泥烧成后呈色浅,而红色或紫色的紫泥“拖尾”,相对就比较容易显现。 -
本山绿泥和芝麻段泥两种紫砂泥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时间:2023-11-24 浏览:582
答:
本山绿泥含石英偏多,坯体烧成收缩大,容易开裂,俗称“料爆”,不易制作大件产品。烧成后一般呈驳杂的米黄底色,白色、黑色颗粒在底色中融为一体,颗粒间层次感不是特别明显,像是在各种颗粒的表面罩了一层米黄色的薄纱,观感温婉柔和。
用本山绿泥调配其他泥料,可变化出诸多不同的泥色和质感,称“芝麻段泥”,坯体烧成收缩较小,不易开裂,俗称“料腻”,可制作大件产品。底色和颗粒的层次感比较清晰,底色偏白,黑色、偏红色颗粒突出显眼,像是在暗白色薄纱之上点缀的色点,整体色调清冷,观感刚硬。
本山绿泥泡养后泛青光,米黄底色更为明显、柔和,温润如玉。芝麻段泥,泡养后颗粒变暗红色,久而泛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