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史上的“三绝”奇才
子冶瞿应绍(1778~1849),上海松江人,字陛着,号子冶,又号月壶,别署老冶,室名“毓秀堂”。清代书画家、篆刻家、紫砂陶艺大师,诗文俱佳。善鉴别金石文字、收藏古器物,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子冶先生一生设计制壶不少,多摹陈曼生,制壶则与名家杨彭年合作,自己在壶上画竹题诗,由友人邓奎(符生)篆刻。晚年创制月壶,人称“瞿壶”,惜制壶法未能传世。子冶和曼生一样,对紫砂制壶艺术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子冶瞿应绍(1778~1849),上海松江人,字陛着,号子冶,又号月壶,别署老冶,室名“毓秀堂”。清代书画家、篆刻家、紫砂陶艺大师,诗文俱佳。善鉴别金石文字、收藏古器物,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子冶先生一生设计制壶不少,多摹陈曼生,制壶则与名家杨彭年合作,自己在壶上画竹题诗,由友人邓奎(符生)篆刻。晚年创制月壶,人称“瞿壶”,惜制壶法未能传世。子冶和曼生一样,对紫砂制壶艺术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亚太大师”等多种头衔于一身;她的件作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多次作为国礼赠送与各国;她的作品被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发表文献成为紫砂学子的教科书;她师承吴云根、朱可心,集两位老艺人之长,一生以花器最为出众,作品多为原创设计,创立了自成一脉的花器风格;她便是花货大师——汪寅仙!汪寅仙大师的作品必是出手不凡。2009年大师亲自补鉴证书明言:此双竹圈公
紫砂壶自问世以来深得众多文人骚客、君子雅士的喜爱,但来到现代,它已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下里巴人的手中物。紫砂壶发展至今,各类器型、货品已成千上万,今天聊聊比较适合女人使用的器型。1、西施壶西施壶最初就叫西施乳,为免有伤风化,才称为西施壶。它是明代徐有泉创作的一个壶型,据说设计灵感来源于西施。西施壶采用截盖式,器型饱满、壶身圆润,便于投茶,利于茶叶在汤水中舒展,其壶把纤细、壶留短,冲泡、出水浑然天成,其造型
对于宜兴的紫砂矿料,很多人一直存在着这两种误区:一种是大家都认为紫砂泥是直接从地里挖出来的,还有一种是认为宜兴遍地是紫砂原矿,随手挖一块出来就能做壶。其实,两者都不正确,宜兴虽然产紫砂,但是那也分不同矿区的,黄龙山,宝山、小煤窑、台西、四号井等等这些都是紫砂出产的矿区。当然,因为这些矿区都围绕着黄龙山,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紫砂矿区出产的紫砂料我们都统称为本山料。这些对于玩壶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毕竟不是从事制壶行业的艺人,很难接触到紫砂矿石。所以今天就带大家看看那些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紫砂原矿泥料,它们的矿石
俗话说,有茶人的地方就有紫砂壶。从古至今,文人雅士们把能拥有一把上好的紫砂壶作为一种风尚,因为把玩紫砂不仅是修身养性,更是在品读文化历史,那么紫砂壶到底应该怎么玩呢?玩 茶 味紫砂壶首先是实用器,最重要的功能当然是泡茶。紫砂壶泡茶的好处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紫砂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
建盏,创烧于晚唐,兴于两宋,是宋代皇室御用茶具,在元代受异族文化转型带来的影响下逐渐式微,至明代后全面断烧。纵观它的兴衰发展史,与当朝最高统治者的决策息息相关。文艺全才赵佶将它捧上了巅峰之位,布衣帝王朱元璋又将它打落到了晦暗低谷。是可谓,成也皇帝,败也皇帝!成——宋皇御用,黑瓷巅峰!宋人“点茶”法:先将茶饼经炙烤、碾磨成末后,投入茶盏调膏,然后以沸汤点注。而建盏铁胎厚釉,可使茶汤久热难冷,最是堪用。这一喝茶方式为建盏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壶小乾坤大,茶中日月长!不管是初涉江壶,还是资深壶迷,总少不了一些不能精美解决的疑问!这里收集了壶友们常问一些问题,并做出了解答。1.紫砂壶应该怎么开壶比较好?答:其实开壶并不要这么复杂,新壶使用前,用毛刷刷去壶内残留的窑砂和陶屑,然后用清水内外洗净,最后用自己往后需要经常泡的茶叶放进壶内来回冲泡几次,或者讲究的话就把茶叶放在壶内闷个把小时,也就可以使用了。2.新买的紫砂壶为什么会有异味?答:紫砂壶之所以泡茶特别好喝,原因就在于紫
古陶都宜兴的紫砂艺术,一直以民间的形式手口相传。几经辗转之余,在历代陶艺家门坚持不懈的精进开拓之下,发展成了当今的繁盛局面。一代代的接力和传承,让紫砂这个古老的手工技艺得以长存发展,在当今的紫砂界,就有着百年制壶历史的陶艺世家——范家壶庄,就是如今的紫砂名门。 范家壶庄渊源久远,曾在清末民初时期就涌现过诸多的制壶高手,有着“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美誉的范大生就是此门中人。在多年之后的现在,范大生的嫡孙范伟群先生
作为一个上班族,中午带饭也是常有的事。你知道吗?古人也是有带饭需求的。然而就饭盒这个物件来说,时尚的古人已经早早的把当今带饭族用的饭盒甩出了几条街。自古文人在雅这一事上不断开发,就连食盒也被赋予了新的形象,在烟火气之外添了不少山水志趣,变成了超凡脱俗的艺术品。小编今天特意挑选了这把食盒造型的名家作品,我们一起品鉴一下吧。《唐草提梁》是孔小明老师以食盒为基型,用唐草纹装饰壶身,采用原一厂老紫泥制成。唐草纹又称为“蔓草纹
淘壶人资讯:宜兴紫砂陶艺界踊跃捐款助力疫情防控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宜兴陶艺界爱心涌动。日前,市陶瓷行业协会向市陶协各分会、各陶瓷企业及全市陶艺工作者发出倡议书,希望广大陶艺从业人员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贡献力量。截至2月1日下午5点,宜兴陶艺界累计向宜兴市、丁蜀镇两级慈善会捐款188.6万余元。此次捐款的爱心人士既有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等知名陶艺家,也有中青年紫砂艺人中的佼佼者。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他们毫不犹豫
纵然他勤勉好学,纵然他诗文出众,纵然他妙手丹青,纵然他为人诚恳,但他依然只是个落魄文人。自古以来,入幕之人大都是有正才实干的人。也正是因为腹有才学,所以往往不甘心就这样仰人鼻息地度过一生。陈曼生当然也不甘心,他的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藏在深夜的每一声叹息与每一个辗转里。好在,还有茶。纯香馥郁的茗茶,既解酒困,又醒诗魂。给陈曼生愤懑的内心注入了特别的安慰。由茶及壶,他自然也爱上了紫砂壶。即使细微如蝴蝶振翅,也能煽动千里之飓
论官衔,他只做到了七品县令,论制壶,他也不会。但他一身才华,设计诸多紫砂壶式,引领了紫砂文人壶的风潮 ,成为了紫砂界的不朽传奇。陈曼生像这个人就是清朝文人陈曼生。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对“曼生十八式”一定有所耳闻。十八在古代是虚数,用来表示数量多的意思,其实曼生壶远远不止十八把。观其人,知其壶。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人人都喜欢曼生壶。(一)1768年,大清
家财万贯,不及汝窑一件。宋代汝窑,为中国五大名窑之首。台北故宫瓷器精品馆的莲花式温碗。状似半开的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釉面纹路细碎,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的汝窑器中更显珍贵。莲花式温碗器作十瓣莲花形。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定窑曾
近日看到韩红被某大V号举报,斥其非法募捐。小编在浏览其信息时,无意看到韩红老师喝茶的一张照片。笑容灿烂,不像近日那般容颜疲倦。作为一名紫砂人小编则敏感的捕捉到韩红老师壶承中的紫砂壶。此壶虽略显模糊,但从其外轮廓不难看出呈三角状,但线条之中又有些圆融润滑。小编猜测是一把“景舟石瓢”。看壶面上像是有书画装饰,更加与“景舟石瓢”的文人气质相吻合。恰好馆内存藏一款相似老壶,借机与各位壶友分享。范建华老师的石瓢,
供春壶是紫砂发展史上,开始有记载的第一件作品,是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形状制作。壶表满布褶皱斑驳、缭绕的树瘿纹理,毕显华章,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历代紫砂名家大师,都以自己的艺术触觉来创作演绎供春壶,恰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供春壶壶身凹凸有致,壶身捏塑时,哪个地方要凹、哪个地方要凸,瘿节、树瘤落在何处,每位紫砂大师都有自己的独到领悟;褶皱斑驳、缭绕的树瘿纹理,每位紫砂大师亦有自己
此《弦纹樽》仿汉代铜樽造型,是采用独家研发的宋代汝瓷烧制方法和釉水配方摹古宋代汝窑作品“弦纹樽”制成。“天下宋瓷汝为魁,汝瓷之首弦纹樽”。说起这“弦纹樽”不得不说一下它的珍贵之处。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盒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一,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这里记载的小奁便是文中所说的“弦纹樽”了。经过千年,这只小奁只能在故宫博物院中所见,而大的一只则在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