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四小龙,陈国良《大供春》
陈国良,男,2007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954年生于江苏宜兴,197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何道洪学艺。制壶严谨,作品颇具个性,被誉为“紫砂四小龙”之一(另有江建翔、季益顺、施小马)!
陈国良,男,2007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954年生于江苏宜兴,197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何道洪学艺。制壶严谨,作品颇具个性,被誉为“紫砂四小龙”之一(另有江建翔、季益顺、施小马)!
施小马,2003年高工,实力派大师人物,紫砂四小龙之一!1954年生于宜兴,其父为施福生(紫砂工艺厂建厂元老之一,制壶名艺人),1971年进厂随陈福渊学习。擅制方器,是一代方器高手,荣获“中国紫砂名人”称号。
顾婷,2012年高级工艺美术师,其父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顾绍培先生,这把《孔雀开屏》壶使用了泥料为原矿绿泥,壶体正面,反面都泥绘孔雀羽毛,形象生动且逼真,精品可藏!
周伯娟老师,1968出生于陶艺世家,2011年国工,师承国大师曹亚麟、省大师杨勤芳及实力派巨匠丁亚平,擅长绞泥,被业界称为“秘色绞泥技法第一人”。2012年正式拜于禅画大师张大华先生门下,成为齐(白石)派艺术第四代传人。周伯娟老师此款【清幽】壶,选用原矿青段泥制成,壶体四方,壶身高挺,点、线、面层次分明,明快利落。流、把、钮线条挺括,简洁大气!泥绘名家何光宏老师装饰,正面泥绘丛山峻岭间的清幽寺,反面泥绘船夫撑篙渡江,其中事物色彩精准,远近设计合理,留白巧妙,意境悠远,一壶上两幅山水墨画,妙哉!
施小马,男,2003年高工,实力派大师人物,紫砂四小龙之一。1954年生于江苏宜兴,其父为施福生(紫砂工艺厂建厂元老之一,制壶名艺人),1971年进紫砂工艺厂随陈福渊学习。擅制方器,是一代方器高手,荣获“中国紫砂名人”称号。此款紫砂壶为现代紫砂名家施小马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所创作品“智方壶”,由张守智先生设计。此壶壶身呈高长方体式;由上窄下宽状壶颈托起方形壶盖,衔接、过渡自然、流畅,壶颈上口沿与壶盖结合紧密、严丝合缝;四方壶嘴带长流、耳状方形壶把附着于壶身对应两侧;壶盖即壶钮。张守智,
1967年生于陶都,2015年高工,1983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1985年跟随姨夫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1988年进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深造,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精品展览会,其作品《石瓢》、《雀壶》、《听泉》、《秋艳》、《大吉祥》等被博物馆及中外收藏家珍藏。
袁国强,2013年高工,首届“景舟杯”金奖得主,九十年代初从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庆臣,以仿制传统作品入门,与亲弟袁小强期间得到工艺美术大师何道洪的悉心指教。1970年生于宜兴,八十年代末期学艺,至今二十年。《月色菱花》是袁国强老师参加景舟杯的获奖作品。该壶将传统筋纹器与提梁相结合,造型优美,婀娜多姿。12瓣筋囊镶嵌成壶身,线条清晰流畅,张力十足;自壶纽至壶底皆以筋纹一以贯之,提梁把与壶身形成的虚空间婉约优美,如同一轮圆月。【景舟杯的金奖作品,2016.6.3日北京瀚海拍卖以10万落槌价成交!不含
鲍志强,男,2005年研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1959年进厂从师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1962年又转师老艺人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善设计制陶,尤擅陶刻装饰。【设计独特,工艺突出~目前市场流通极少,此壶为老师90年代制作,历经岁月洗礼,更有收藏价值~(目前老师家里一对最少60万)淘壶人好价】
李碧芳,女,高级工艺美术师,朱可心老艺人高徒。1939年12月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2004年年底仙逝。1955年10月考进紫砂工艺厂,师承著名老艺人朱可心先生,学习紫砂工艺,1958年8月受聘任紫砂工艺辅导,开始培训学徒,先后连续二十多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共计数百人次。1982月镇江地区授予工艺美术师称号,1983年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造型、设计、制图,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创作。【此壶是国大师谭泉海刻绘 ,李碧芳老师已惜世 ,谭老已不在刻绘 ,强强联合
曹亚麟,男,2005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现在中国紫砂博物馆专业从事紫砂陶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作品深受海内外壶友的欢迎。该壶以竹枝为创作来源,壶身如一截剖开的竹筒,上圆下方、端庄沉静,嵌盖吻合严密,与壶身一体,流把顺势而出,协调自然;盖上塑一只鸣蝉为壶钮,蝉翼纹路清晰自然,十分逼真!壶身以绞泥工艺做出斑竹的特点,也起到装饰作用。
惠祥云,男,1968年出生于宜兴世陶之家,为明代制壶大家惠孟臣第十五代传人。自幼随父亲学习制壶,后得多位紫砂名家指点,根底扎实,工艺突出,对紫砂有着很深的感悟,被藏家称为“民间紫砂大师”。其作品不论是选料、造型,还是制作工艺,都可圈可点,精美绝伦,没有丝毫粗制滥造的痕迹,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