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场上最贵的三把僧帽壶,顾景舟一人包揽!

    在紫砂拍卖历史上,最贵的三把僧帽壶,皆是出自顾景舟一人之手,可见其对僧帽这一壶式的理解之深以及抟壶技艺之精。

    02/18
  • 朱可心、汪寅仙仿制南京博物院藏圣思桃杯

    紫砂工艺厂厂长薛如友从南京博物院带回圣思桃杯进行仿制,厂领导召开会议,将此任务分配给朱可心、汪寅仙师徒二人。经过四个月的辛苦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复制完成了圣思桃杯,仿制品几乎可以与原作媲美。

    02/18
  • 论石瓢壶的制作,就连顾景舟也对他钦佩不已

    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制作有一款大满瓢,造型丰润饱满且富有张力,使得其被单独命名为“景舟石瓢”,成为紫砂史上的一代经典。然而,这一壶型实际上并非顾景舟大师首创,而是在参照陈光明的满瓢样式后,进行改制得到的。

    02/17
  • 淘壶人物丨沈建宏紫砂壶鉴赏

    沈建宏,中青辈实力派,师从任卫国、陈国良,精于花器的设计与制作,尤擅供春壶,有“供春王子”之美誉,为当代中青年陶艺家中的佼佼者。

    02/17
  • 朱泥紫砂壶“无朱不皱”?事实果真如此吗?

    朱泥壶是否起褶皱与选矿、炼制泥料的方法以及烧制过程密切相关。如今,现代制壶工具如推板窑和电窑等被广泛应用于紫砂壶的烧制,温度控制极为精准。因此,只要壶匠具备了对朱泥泥料特性的准确把握,制作出不起褶皱的朱泥壶并非难事。

    02/13
  • 花器宗师陈鸣远五把千万级别的光素器

    虽说陈鸣远以花器见长,但做起光素器来亦得心应手,传世作品不多,然件件不同凡响,在拍卖场上屡屡拍出高价,尤其是这五把千万级别制器,给紫砂界带来不小的震撼。

    02/12
  • 紫砂界流传的“茄段三难”指的是什么?

    茄段壶,本名原为“茄端壶”,陶艺家见到枝头成熟的茄子,突发奇想,以其形态入壶,创作出了这一壶型。所谓“茄段三难”,指的是制作茄段壶过程中困扰陶手的三大难题。

    02/11
  • 紫砂壶的出水受什么影响?出水不畅如何解决?

    紫砂壶作为泡茶品茗的实用器具,能否实现“出水七寸不散花,收水利索不流涎”这一要求,是评判壶品质优劣的基本标准之一。

    02/10
  • 干货!一篇文章带你深度剖析紫砂壶的“吐黑”现象!

    由于紫砂壶窑烧过程中出现欠火情况,导致壶身气孔密度过松、过大,进而使茶汁中的铁离子渗入气孔,形成了带状或局部集中、与胎体色调不一致的异色区域。这种现象被称为“吐黑”。

    02/09
  • 淘壶人物丨范萍紫砂壶鉴赏

    范萍,中青辈实力派,高级工艺美术师,师从袁小强,尤其擅长传统光素器和花器,以薄胎南瓜系列为最,有“南瓜小王子”之誉。

    02/09
  • 淘壶人物丨顾嘉玮紫砂壶鉴赏

    顾嘉玮,年轻辈陶艺家,紫砂工艺厂建厂元老之一吴纯耿嫡传,跟随外婆高工吴同芬学艺,后又师从省大师范伟群,擅长全手传统经典,是紫砂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02/08
  • 淘壶人物丨徐元明一脉紫砂壶鉴赏

    宜兴徐门,桃李满天下,在紫砂行业几乎是无人不晓的存在。徐元明一脉,是徐门紫砂的一个分支,徐元明、沈龙娣夫妻俩以及他们的儿子徐聪、儿媳姜莲,两代人都以紫砂为业,致力于继承与发扬传统紫砂技艺。

    02/08
  • 紫砂泥料详解:紫砂原矿分为几个大类?

    紫砂矿料以前主要分为紫泥、绿泥、红泥三大类,随着机械化的深井采掘和大规模的露天开采,紫砂矿料品种开始大量出现,团泥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因其与紫泥、绿泥、红泥相差甚远,于是被单独分类作为紫砂矿料的第四大类。

    01/23
  • 宜兴紫砂壶的选购指南:敲击壶体凭声选壶的方法正确吗?

    对一把紫砂壶用料是否优质、工艺是否精巧、烧制是否得宜、艺术价值是高是低等的判断,是一个多方面、多维度综合考虑的过程,不是凭敲击声就可下定论的。紫砂壶部件之间相触的声音,实际上主要反映的仅仅是烧制的火候。

    01/23
  • 宜兴紫砂壶的养壶技巧,收藏起来,让你的壶越用越润!

    要想使一把紫砂壶呈现出包浆莹润的效果,具体应该如何做呢?本文将从使用前、使用时、使用后三个角度,介绍宜兴紫砂壶的养壶技巧。

    01/22
  • 收藏紫砂壶,工艺远比职称名气更重要

    收藏紫砂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活,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行为,必须了解当今的宜兴紫砂生态,了解紫砂工艺制作过程,了解紫砂原料的真实情况,甚至需要了解紫砂作者的人品德性。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