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泥

    红泥,红泥矿氧化铁含量较高,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劣者杂乱阴霾,俗不可耐;-红泥原矿坚硬似石,呈澹草绿色调,窑温略低,较适製作小件茗器,可爱灵动,深得世人喜爱。

    04/25
  • 大红袍

    大红袍,红豔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为濒临绝灭之精品朱泥。

    04/25
  • 降坡泥

    原矿降坡泥,原矿产于因採矿而使道路低陷,遂被宜兴陶人呼之降坡泥。降坡泥练制后出现老味十足、橙红中泛黄的烧成样貌,让人观之即生思古之幽情,经泡养后更是老味横生,简直与明清佳泥毫无二样。

    04/25
  • 老段泥

    老段泥,是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天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老段泥是经由长时间窖藏陈腐的熟泥。

    04/24
  • 黑泥

    原矿黑泥,其色如墨,似黑夜浩瀚天际,深不可测,配以点点金砂,直如天星闪烁,高挂暗夜长空;神秘静寂、引人神往,故历来深受世人钟爱。为早期最常见通用之泥料之一,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日久使用,深获早期壶识者

    04/24
  • 60年代老泥

    不考虑壶烧成以后会不会通过泥的润度和光泽套人的喜欢,细看泥里含红色沙砾,质朴无华!入手既润,越用越好,用的久了会越看越爱。

    04/24
  • 紫茄泥

    紫茄泥,此泥雍容华贵,紫茄色泽温润讨喜,气质高雅,藏紫轻红,清秀温润,泥中精品;惟玩家易与“拼泥”混淆。

    04/24
  • 老紫泥

    老紫泥,其为黄龙山紫泥系,是80年代炼制陈腐至今,存世量有限;烧成后外略紫、内微红,是喜爱老壶纯朴无华的壶友最佳之选。

    04/24
  • 青灰泥

    青灰泥,又称“藏青灰泥”,制壶者称之谓“青灰泥”,古云“天青色”,为明末清初广为流传之泥料;近年来开采量少,故成品甚稀;呈深紫灰色调,因满布颗粒,触感特殊,玩家喜呼“鲨鱼皮”,以烧成色命名之,较易与墨绿

    04/24
  • 红皮龙

    红皮龙,原名叫野山红泥,矿料稀少,近年来市场上更是少见。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性能好,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简单易掌握,使用

    04/24
  • 本山绿泥

    团泥原矿毕竟数量少,现在宜兴制壶人大部分都用本山绿泥加紫泥来人工调配,形成非自然“团泥”,也就是现在说的段泥。人工调配的段泥是可以使用的,其实它要比原矿要难掌握和控制,美中不足是紫泥颗粒明显,感觉杂了一

    04/24
  • 陶刻技法

    看紫砂陶刻艺术的优劣,不单仅看刻工如何,更要看刻绘内容与壶整体造型的协调性,表达主题是否统一,文化、韵味、情趣等多方面是否更具艺术的价值。所谓“知其白,守其黑”,正是说处理某一部分时,要考虑到其未处理的

    04/22
  • 大桑宝壶

    《桑宝壶》的创作源泉是大自然与人的生活,她撷取了生活中往往被忽视的细微之处。

    04/22
  • 程寿珍

    程寿珍,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是一位勤劳多产的紫砂壶名家,师承其养父邵友庭,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作品粗犷中有韵味,技艺纯熟。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壶是由三个大、中、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故称掇球

    04/22
  • 宿建德江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

    04/06
  • 云液

    云液指的是雨水、露水。

    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