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代紫砂工艺的巅峰代表,时大彬紫砂壶的真品在各大博物馆中堪称 “镇馆级” 文物,它们不仅是紫砂艺术发展的实物见证,更承载着明代文人审美与匠人技艺融合的深厚底蕴。
目前,国内多家顶级博物馆均藏有经权威鉴定的时大彬真品紫砂壶。这些馆藏真品兼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工艺价值,成为观众感受明代紫砂巅峰技艺的重要窗口,也为后世研究时大彬制壶风格、紫砂工艺演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依据。
博物馆藏时大彬紫砂壶
1.故宫博物院 时大彬高执壶
时大彬早年仿供春大壶,后改制小壶,此壶形体特大,应是其早期代表作品之一,由壶身所刻“丁丑年大彬”款识可知此壶由时大彬制于万历五年(1577)。
2.故宫博物院 剔红山水人物执壶
由于外髹朱漆,此壶最初被误以为属漆器类,故藏于漆器库房,后院方邀顾景舟大师为库藏砂器做全面鉴定,有人偶然提起有此壶一事,顾景舟即索来鉴别,始辨为紫砂胎髹厚朱漆雕制。
3.故宫博物院 时大彬六方壶
壶底刻“甲辰春日时大彬制”八字款,乃推断由时大彬创作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
4.南京博物院 时大彬提梁壶
款刻在盖唇外边,款式楷书“大彬”二字,又刻方印“天香阁”三字。“天香阁”的情况未详,因此这件传器的断代尚待慎审考证。
5.上海博物馆 时大彬虚扁壶
这件扁壶底部镌刻“源远堂藏大彬制”六字款,为时大彬早期所制茗壶精品。与南京博物院藏提梁壶的泥质完全相同。
6.晋城市博物馆 时大彬圆壶
1987年5月,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陡坡村一座石砌古墓中出土,系明墓随葬品,墓主张光奎(1573-1632),仕至山东右参政,总二东盐事。
7.柳州市博物馆 时大彬菊瓣壶
1987年出土于柳州一明代墓葬,经耿宝昌先生主持的国家文物鉴定组定为一级藏品。
8.扬州市博物馆 时大彬六角方壶
1986年扬州江都丁沟镇曹氏墓出土,发掘时伴有砖刻地券一方,乃知墓葬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该壶是目前已知出土并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方壶。
9.江苏淮安市楚州博物馆 时大彬扁壶
1986年1月,淮安市楚州区河下镇二组王光熙墓出土。
10.四川绵阳博物馆 时大彬仿古莲子壶
1986年11月26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红星街房屋公司基建时出土,系明代窖藏。
11.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 时大彬鼎足盖圆壶
1987年7月11日,福建漳浦县盘陀乡庙埔村明万历间户、工部侍郎卢维桢(1543-1610)夫妇合葬墓出土。
12.香港茶具文物馆 时大彬玉兰花瓣壶
明代紫砂筋纹器造型中优秀的传统经典之作,也是目前存世的时大彬作品中的筋纹器代表。底款“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
13.香港茶具文物馆 时大彬仿供春龙带壶
这款壶型是几何形圆器与筋纹器相结合的佳作,相传由供春所创,其设计灵感源自明代永乐甜白三系竹节把壶,并巧妙地加入了龙带元素。此壶为时大彬早期效仿供春制作,壶底刻有阳文“大彬仿供春式”六字楷书款识。
14.香港茶具文物馆 时大彬开光方壶
壶底刻有“时大彬制于三友居”八字楷书款,“三友居”看来是大彬的斋名或其作坊雅称,所谓“三友”,即松、竹、梅,此乃文士之品。
15.香港茶具文物馆 时大彬印包方壶
壶底刻有“墨林堂大彬”五字楷书款。“墨林堂”是明代收藏家项子京的斋名,此壶是大彬专为藏家所制,故既有藏家斋号,又有作者的名款。
16.香港茶具文物馆 时大彬僧帽壶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作品,壶底刻款为“万历丁酉年时大彬制”九字。
17.延安市宝塔区文体事业局 时大彬腰圆提梁壶
1987年5月,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王家沟明崇祯十五年(1642)杨如桂墓出土,墓主杨如桂(1554-1639),字德磬,号苏庭,曾任职于陕西华亭、凤翔,后又任山西陵川县知县,解任后回到延安。
18.无锡市文物管理所 时大彬三足如意壶
1984年,无锡县甘露乡萧塘村明崇祯二年(1629)华师伊墓葬出土,墓主是明代有名的华老太师华察的孙子。
19.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 时大彬瓜棱壶
壶底刻款“品外居士清赏,己酉重九大彬”,己酉是公元1609年,而品外居士是陈继儒的字号。时大彬从前喜制大壶,受到陈继儒的影响,则一改前习,转制小壶。这件白泥瓜棱壶是时大彬专为陈继儒而制的小壶。
20.日本博物馆 大彬款大圆壶
隐元禅师(1592-1673),俗姓林,名隆琦,字曾陀,1654年应日本长崎唐人寺院之邀,东渡弘法,京都黄檗山万福禅寺由此而开,形成黄檗宗。此壶为隐元赴日时所携自用品,在其圆寂后被收藏于日本京都万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