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壶的三大主要类型

    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潘壶根据器身高矮的不同,可以细分为高潘、中潘、矮潘三大类。

    03/06
  • 象形而名之印包壶名称的由来

    印包壶,又称“包袱壶”,相传为明代制壶名手时大彬首创,整体呈包袱裹扎印章状,因而得名“印包”。印包壶于时大彬开始得到发扬,徐友泉、陈鸣远亦擅此式,时至今日,这一壶型仍然深受壶艺爱好者青睐。

    03/06
  • 惠祥云田园情趣壶紫砂作品鉴赏

    田园情趣壶,取法自然,以南瓜为题,选用原矿老紫泥精制而成,泥色温润古朴,衬托出南瓜的质朴之味,惠祥云大师用简洁大气的线条、抽象的艺术美感,描绘出别具一格的田园情趣。

    03/05
  • 紫砂专业术语陈腐

    陈腐并不是简单地长时间放置,湿泥块置于窖窑或陶缸内,须得空间密闭,不透日光、不通空气,并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促进腐植酸的生成和发挥,以达到水分分布均匀、有机物质充分分解的效果。

    03/05
  • 朱泥小品壶的魅力

    朱泥,属紫砂红泥的一种,因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红色而闻名,历来被奉为红泥之中的精品。由于朱泥含砂量低、泥性娇气,烧成的收缩率达30%以上,成型难度极高,故所制多为小壶。

    03/05
  • 紫砂名家许伟军 中青辈全能型实力派

    许伟军,出生于1973年,自1992年起在苍林华门下学习基本制壶手法,2000年开始跟随万亚钧深入研习制壶技巧,功底深厚,技艺广泛,不仅所制壶型囊括光素器、花器各式,对泥料亦颇有研究。

    03/05
  • 惠祥云祥云朱砂壶紫砂作品鉴赏

    祥云朱砂壶,为惠祥云大师采用原矿老朱泥制作于2021年,圆身鼓腹,斜肩高颈,上接压盖、圆珠钮,下置挖足,壶流一弯,环把纤纤带垂耳,与丰腴身筒形成强烈对比,衬得壶身更为沉稳敦和。

    03/02
  • 王寅春独树一帜的筋纹器作品

    王寅春是紫砂壶艺领域的一位巨匠,他在众多紫砂壶中的最高成就即是其筋纹器作品。从这些作品一亮相,就被誉为独一无二的杰出之作,给紫砂壶艺界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变革,无人能够在创意和工艺上与之匹敌。

    03/02
  • 坯手为名之供春壶名称的由来

    供春壶,又称树瘿壶,壶表仿银杏树瘿之纹理做出凹凸不平、树纹缭绕的质感,展现出了制作者高超的陶艺技巧。供春壶相传为吴颐山家中书童供春首创,壶名即坯手人名。

    03/02
  • 重金不换的顾景舟供春壶母模

    顾景舟大师制作的一件实心供春母模,本该用完便丢弃,一位细心的木模师傅乐泉生不忍废弃,花费一个多月时间将其挖空,顾景舟得知后为之补做壶盖并用珍贵的景舟方印打上印款。此母模一直被乐泉生珍藏,千金不换。

    03/02
  • 惠祥云西施壶紫砂作品鉴赏

    西施壶,惠孟臣第十五代传人惠祥云大师采用原矿老朱泥制作于辛丑年(2021年),红润鲜妍、艳而不妖的泥色配以美人壶西施恰如其分,隐隐颗粒更是丰富了观赏与把玩乐趣,壶体圆融,饱满丰润,170CC的容量,便于一手掌握。

    03/01
  • 顾景舟为何一生从未制作过大亨掇只壶?

    不论是对经典崇拜不轻易上手,还是对艺术苛求不随便动手,抑或是年事已高不方便出手,顾景舟虽对大亨掇只壶珍爱有加,再三解读,但是却从未仿制过大亨掇只壶。

    03/01
  • 典故命名之汲直壶名称的由来

    曼生读《汉书》,感叹汉武帝的大臣汲黯,常直言劝谏,曾指责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张宴对其有“汲黯方直,故世谓之汲直”的评语,曼生遂萌生了“汲直”壶型。

    03/01
  • 传胪壶还是传炉壶?

    传胪壶和传炉壶,实际上是同一种壶型的不同称谓。陶艺家们将传胪壶的形状改成了等边四方寓圆,壶流呈三弯的设计,由此诞生了“传炉壶”,因强调其属方器而特称为“四方传炉壶”。

    03/01
  • 扁石壶和汉君壶的区别

    在扁石壶问世之前,汉君壶的器型相对较为朴实,大多显得有些笨拙;但随着扁石壶的出现,尤其是自民初以来,艺人们不断进行改进,汉君壶逐渐得以完善和提升,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器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君壶的形制几乎与扁石壶无异,两者几乎合二为一,汉君壶不再独立为一种独特的陶艺形式。

    03/01
  • 坯手为名之文旦壶名称的由来

    文旦壶大约创型于清中期,历来为壶艺爱好者们所喜欢。文旦壶线面精简,圆浑古拙,以素面无饰为普遍,短锥形壶流,倒耳状圆鋬,整器暗接,浑然一体,柔弱无骨。至于文旦壶为何命名为“文旦”,实际上是因为它是名叫“文旦”的一位坯手的作品。

    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