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史上著名的父子高手(二):“李四李大”李养心&李仲芳
李养心,号“茂林”,因擅制小圆壶且排行第四,世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李仲芳为李养心的长子,故称“李大”。李仲芳承袭家学,拜在时大彬门下学艺,是其第一高足。
李养心,号“茂林”,因擅制小圆壶且排行第四,世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李仲芳为李养心的长子,故称“李大”。李仲芳承袭家学,拜在时大彬门下学艺,是其第一高足。
十大历史名壶是由宜兴市广播电视台、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中选出,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公布的宜兴紫砂壶中的十大经典。
作为一种可以承载情愫的器物,紫砂器从诞生之日起便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关注。仅在清代便出现了两波文人与紫砂艺人合作的高峰。其一,便是广为世人所知的“曼生壶”,是由陈曼生与杨彭年等人共同制作的文人砂器精品。其二,则是由梅调鼎、任伯年、徐三庚等人领衔的玉成窑紫砂。
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制作有一款大满瓢,造型丰润饱满且富有张力,使得其被单独命名为“景舟石瓢”,成为紫砂史上的一代经典。然而,这一壶型实际上并非顾景舟大师首创,而是在参照陈光明的满瓢样式后,进行改制得到的。
茄段壶,本名原为“茄端壶”,陶艺家见到枝头成熟的茄子,突发奇想,以其形态入壶,创作出了这一壶型。所谓“茄段三难”,指的是制作茄段壶过程中困扰陶手的三大难题。
1967年,周良骏请上海著名画师钱瘦铁刻了一枚镌有篆书“裴石民年七十六制”字样的长方形印章,赠予裴石民。此方印章,裴石民颇为喜爱,在晚年时期创作的精品上多钤此印。
根据历代学者的潜心研究,同时也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证,基本上可以由造型、胎质、制作工艺、款识与铭刻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大致年代,不会有很大的差距。
紫砂花货,又称“塑器”、“仿真器”、“自然形”等,是紫砂艺术中的一枝奇葩,主要特点是肖形状物,其形状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器物,分别为植物、动物、器物。
“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紫砂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配盖虽难,但也有人愿意迎难而上,挑战自我,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就曾多次为古壶配盖,让数件传世茗壶在他的手下重获新生。
在国家文物局2023年5月颁布的《1911年后已故陶瓷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中,有三位紫砂艺人被列入代表作一律不准出境者,他们就是范大生、俞国良、蒋燕亭。
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类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认定相当严苛,数年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项目当选的也仅有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