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原矿紫砂泥料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陈腐?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紫砂泥料陈腐,指加工后的泥料在特定温湿度封闭环境静置,是练泥的关键工序,能让泥料水分均匀、纯度提升、粘性增强,减少成品开裂,陈腐久的泥料温润易泡养,优质泥料配长期陈腐方出上等品。

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甲泥”矿层间的原矿紫砂泥,是制作紫砂壶、紫砂、紫砂花瓶等各类紫砂器物的核心原料。在紫砂泥料从矿石到成品的转化过程中,“陈腐”这一工序犹如画龙点睛之笔,承载着传统制陶工艺的智慧,其必要性值得深入探究。

在紫砂行业语境中,陈腐又称陈化,古时有“养土”之称,民间也常叫“困料”、“困泥”,本质是泥料的储存与转化过程。

正如《宜兴紫砂矿料》所界定:将加工后的紫砂粉料加入净水搅拌均匀,制成泥块或泥浆状,置于特定温湿度的封闭环境中静置一段时间,这一过程便是陈腐。它与面食制作中和面后醒面的原理相通,都是通过静置让原料内部发生良性变化,为后续工序奠定基础。

从工艺流程来看,陈腐并非独立环节,而是泥料炼制的关键一步。原矿紫砂泥开采后,需先经过选料去除杂质,再经自然风化让矿石松散,随后进行粉碎、研磨、筛分细化颗粒,接着加水搅拌成湿泥块(通常是宽约六寸、长约一尺的规格)。

这些湿泥块会被送入不透日光、隔绝空气的荫暗潮湿环境(如地窖),在保持稳定温湿度的条件下储存,开启陈腐过程。待陈腐完成后,还需通过大木槌反复捶打挤压的“练泥”工序,让泥料质地更均匀,方可用于制器。

陈腐对紫砂泥料的优化作用,体现在多个维度:

其一,能让泥料中所含水分充分渗透、均匀分布,避免后续成型时因水分不均出现开裂;

其二,在黏土颗粒充分水化的状态下,会发生离子交换,部分硅酸盐矿物与水长期接触产生水解反应,生成胶态物质,同时溶解的可溶解性盐会随水分被冲洗,让泥料纯度更高;

其三,水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共同作用,促使泥料充分破裂,颗粒分布更松散均匀,棱角钝化,这不仅让泥料烧制后更易泡养出温润质感,还能提升成品的细腻度;

其四,陈腐能增加泥料粘性,降低制壶时的塑形难度,让匠人更易打造出精致的器型;

其五,在微生物作用下,泥料中的有机质会逐渐腐烂,进一步改善泥性,显著提升可塑性;

其六,陈腐时间越长,紫砂矿料内部的应力越容易消除,从根本上减少成品烧制后开裂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陈腐常存在认知误区。传统藏家认为“老泥制成品更好”,实则是混淆了泥料形成时间与陈腐期紫砂泥料本身已形成数万年,皆可称为“老泥”,制壶前只需重新回炼,真正影响品质的是陈腐期长短。

陈腐期长的泥料,质地温润、可塑性高,制成器物有水色、颜值高,经长期泡养后能呈现温润如玉、光润古雅的质感;陈腐期短则泥料缺水干燥,成品观感与手感均会逊色。

但需明确的是,陈腐并非“万能工序”。只有优质的原矿紫砂泥料,搭配足够长的陈腐期,才能炼制出上等泥料;若本身是品质不佳的浅层泥料,即便延长陈腐时间,也难以提升品质。

由此可见,陈腐是紫砂泥料炼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能优化泥料性能,更能为后续制成高品质紫砂器物提供坚实保障。

2025双十一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