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源束腰高梨壶紫砂作品鉴赏
姚志源束腰高梨壶,通过艺术加工提炼,将梨的形态精美地表现,各部位相呼应,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富有中国工笔画的意境。
包浆,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才会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紫砂壶包浆的产生原理,大致可以归结于三个方面:与空气的密切接触,茶汤的长期泡养和玩壶者的日久摩挲。
摹古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有分析地临摹一遍胜过十遍百遍。通过对经典的认真研究,学习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精髓,使得仿制不再是单纯的模仿,有利于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延伸。
通过仿制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经典名壶和名家作品,制壶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取经验教训,逐步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技艺。这一过程不仅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一种传统工艺的延续和传承。
“荷”所带有的丰富的文化意义,使得它在中国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诗歌、散文、小说、书法、绘画等各种文学形式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荷元素也被广泛运用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紫砂壶的荷元素既有荷花荷叶,也有莲蓬莲子,且表现形式不一,或贴花,或雕塑,或刻绘,精彩纷呈。
常青壶,张红华大师于2012年,采用原矿老紫泥制作而成,作品以简练的线条构成淳朴凝重的形体,深厚且具神韵,设计上空间明快,虚实和谐,提携舒适,线条柔和,使整体造型更加雅致悠韵。
紫砂绞泥在“孔家壶”的作品中则呈现出别样的特色,世称“孔氏绞泥”。相较于传统的不规则形状的纹饰,孔家壶的绞泥纹饰匠心独运,呈规则形状,形成一种简练有序的艺术美感。
曲峰1979年生于宜兴紫砂世家,1997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母亲吴士娟(国大师何道洪首徒)学习制壶技艺,后又经多位名师指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思考和发展自己个性的创作。
恰逢2024龙年,以龙为主题的紫砂壶不仅可以用于泡茶,更能够体现出龙年的独特氛围,加之其所附带的祥瑞意义,将会是一件有趣且具有纪念价值的物件,藏用、送礼两相宜。
水平壶,徐元明大师于1999年,选用一厂老清水泥为胎,摹古经典,全手工精心抟制而得,泥料纯正优质,泥色趋于小红泥,极为细腻润泽,历经二十余年的岁月沉淀,精光内敛,老味浓厚,古雅耐看。
即使是同一种泥料制成的紫砂壶,壶表的质感可能都会存在很大不同。造成这种质感差异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矿料纯度、砂粒目数、泥料陈腐时间、明针功夫水平、窑温五大因素的不同。
鲍志强大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月27日凌晨6时35分在宜兴逝世,享年78岁。鲍志强大师的遗体告别仪式于1月29日上午8时30分在宜兴殡仪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