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莲子、仿鼓、掇球、掇只四种壶式?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且各具韵味的壶型。其中,莲子壶、仿鼓壶、掇球壶、掇只壶是常见且容易混淆的几种类型。
子冶石瓢与景舟石瓢虽同为石瓢壶式,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从整体设计、线条处理、比例搭配以及工艺巧思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与特色,只要掌握了各自的特征,很容易区分开来。
供春壶,作为一种古老而精致的茶具,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性的壶钮设计而脱颖而出。这些钮的形状和图案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的沃土,传达着丰富的寓意。在供春壶壶钮的设计中,瓜柄、灵芝、螭龙和树根等常见形状在茶文化中演绎着各自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传承。
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潘壶根据器身高矮的不同,可以细分为高潘、中潘、矮潘三大类。
印包壶,又称“包袱壶”,相传为明代制壶名手时大彬首创,整体呈包袱裹扎印章状,因而得名“印包”。印包壶于时大彬开始得到发扬,徐友泉、陈鸣远亦擅此式,时至今日,这一壶型仍然深受壶艺爱好者青睐。
在扁石壶问世之前,汉君壶的器型相对较为朴实,大多显得有些笨拙;但随着扁石壶的出现,尤其是自民初以来,艺人们不断进行改进,汉君壶逐渐得以完善和提升,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器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君壶的形制几乎与扁石壶无异,两者几乎合二为一,汉君壶不再独立为一种独特的陶艺形式。
文旦壶大约创型于清中期,历来为壶艺爱好者们所喜欢。文旦壶线面精简,圆浑古拙,以素面无饰为普遍,短锥形壶流,倒耳状圆鋬,整器暗接,浑然一体,柔弱无骨。至于文旦壶为何命名为“文旦”,实际上是因为它是名叫“文旦”的一位坯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