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而名之风卷葵壶名称的由来
风卷葵壶,筋纹器中的经典,乃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杨凤年(杨彭年之妹)创制,灵感来源于风中舞动的锦葵,并以此命名。
清代书法家梅调鼎曾参与制有汉铎壶,其铭文“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恰好解释了汉铎壶壶名的由来,即汉铎壶是根据汉代“铎”的造型仿制而来,以陶土代替了金属材质,制作出来的紫砂壶的珍贵程度却丝毫不逊于黄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器,是其中之一。“秦权”,便是秦代官府批准的标准秤砣。紫砂器中的秦权壶,仿秦权而制,有圆、方两大类。
最早的莲子壶流行于明崇祯年间,一说因整体形似一颗莲子,象形而名,另说由古时南方煮莲子粥所用到的莲子罐演化而来。清初以后,莲子壶的造型开始趋向多样化,出现了平盖、牛盖、盎盖、嵌盖、筋纹等式,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无论是延续传统,还是创新而作,将自然界的动植物融入紫砂壶的设计屡见不鲜,其中以花为题材的壶式更是不计其数,除了在紫砂壶表采雕塑、贴花、泥绘等手法装饰各种花朵,陶艺家们也常常将花作为紫砂壶的基本形体。
一粒珠壶,紫砂圆器中的经典壶式,相传为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的制壶名艺人惠孟臣创制。一粒珠壶因外形似一粒圆珠而得名,整壶以圆为基调,壶身作一大珠,壶钮作一小珠,圆润无暇,娇憨可爱。
美人肩壶,壶型借鉴了瓷器“梅瓶”造型,顾名思义,就是窄而圆润的女性美肩样壶。壶肩饱满匀称,向下渐收,构成大致倒三角比例,窈窕圆润。壶把绰约,壶流柔和,整器端庄清丽,轻盈柔美。
即使是同一种泥料制成的紫砂壶,壶表的质感可能都会存在很大不同。造成这种质感差异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矿料纯度、砂粒目数、泥料陈腐时间、明针功夫水平、窑温五大因素的不同。
提梁壶的造型繁多,提梁作为提梁壶重要的组成部件,制式也各异。提梁分素式和花式两种,素式常用于光器,简约而雅致,花式常用于花器,装饰性更强。提梁本身的构成,一般分硬提、软提两类,其中硬提多见,软提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