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如意紫砂壶鉴赏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仿古如意壶式,既是紫砂器创新设计的标杆之作,更是光素器与筋纹装饰完美融合的不朽典范,堪称紫砂艺术领域的绝品。

仿古如意壶式,既是紫砂壶创新设计的标杆之作,更是光素器与筋纹装饰完美融合的不朽典范,堪称紫砂艺术领域的绝品。

储铭紫砂壶

储铭制 嵌盖式仿古如意壶

追溯这一经典壶式的源头,其最早的创作者当属民国时期的制壶名家储铭。储铭曾以客师身份受雇于顾家,其精湛技艺深刻影响了顾景舟,诸如洋桶、矮八方等经典器型,皆可见储铭的艺术影子,仿古如意壶的最初创作亦出自他手。

储铭紫砂壶

储铭制 嵌盖式仿古如意壶

储铭所制的仿古如意壶,壶身取扁圆之形,延续仿古壶的经典轮廓,但在口盖设计上却突破传统。传统仿古壶多采用压盖式,而此壶创新性地使用嵌盖,颈口上圈的周沿与常规盖沿截然不同,尽显巧思。

储铭紫砂壶

储铭制 嵌盖式仿古如意壶

更令人称道的是壶身与盖钮的如意纹装饰,壶身以四等分布局呈现心形如意纹,纹路两两相交后顺势延伸至壶底,在底面交织成工整的十字图案;盖面则饰以三叉如意纹,筋纹线条遒劲有力,让整把壶气韵贯通,灵动非凡。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制 仿古如意壶

顾景舟在传承储铭仿古如意壶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自身艺术思考,进行了巧妙革新。他将壶身调整得更为扁圆饱满,使器型更显浑厚大气;同时把如意纹尺寸缩小,改为一面两枚,对称分布于壶肩位置,宛如传统服饰上的如意云纹披肩,雅致十足。

此外,顾景舟还在壶流处增添筋纹,与壶把的筋纹相互呼应,让筋纹线条贯穿全壶,进一步提升了器物的灵动之感。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制 仿古如意壶

纵观顾景舟的艺术生涯,他创作的器型丰富多样,且多随心境变化而创新,仅有少数几款器型会在晚年重新制作、打磨调整。

而仿古如意壶便是其中之一,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再到八九十年代,这款壶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与老年时期,其在顾景舟心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制 仿古如意壶

他的弟子葛陶中、周桂珍曾回忆,顾老晚年制作的仿古如意壶依旧达到顶尖水准,壶流与壶把的搭配更为舒展自然,工艺也愈发成熟。

对老一辈紫砂艺人而言,年岁增长虽会带来视力、体力的衰退,但艺术眼光却在不断精进。紫砂精品固然看重工艺,但真正的绝品,更需彰显器物的形与韵。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制 绿泥仿古如意壶

如今,当代制壶者多以景舟款仿古如意壶为范本进行创作,然而精品寥寥。这款壶的制作难度颇高,许多玩家与制壶人往往只关注筋纹细节,却忽视了形体的重要性。

事实上,优质的仿古如意壶,壶身必然是扁圆且饱满的,需能展现出强劲的张力,这一点恰恰是不少陶手的短板。

市面上的次等品

因全手工制作时,如意纹的塑造会对壶身产生挤压,若在拍打壶身阶段不提前考量这一变量,最终壶身的饱满度便会大打折扣。观察优质仿古如意壶的实物或图片,其壶身的饱满感、肩部的挺括度以及线条的张力,都十分直观鲜明。

遗憾的是,当今市面上多数商品级仿古如意壶,常存在形体不到位的问题,且壶盖与壶钮过高,整体比例失调,显得格外不协调。

周桂珍紫砂壶

当代 周桂珍制 仿古如意壶

在壶身如意纹的处理上,首先要精准规划大小与等分排布,其次需把控好纹路的高度位置,应分布在壶肩处,若位置过低,便会失去“云肩”的韵味。

关于筋纹的塑造手法,如今流派各异,而顾派的做法独具特色:先用铁丝拗出半弧形,在壶身按压出纹路印记,再以专用工具细致勾勒成型。

葛陶中紫砂壶

当代 葛陶中制 仿古如意壶

如此做出的筋纹,既不会过浅而显得单薄,也不会刻意追求深度而失了雅致。壶流与壶把的线条需与壶身如意纹保持连贯感,并非一定要完全连通。

值得注意的是,仿古如意壶通过筋纹要展现出“鼓胀”与“收勒”的平衡,呈现出温润的“肉感”,绝非筋骨毕现,更不能因过度追求饱满而显得紧绷压抑,否则便会落入过犹不及的误区。

吴界明紫砂壶

当代 吴界明制 仿古如意壶

在口盖设计上,景舟仿古如意壶采用压盖式,盖面的饱满度至关重要,且壶口沿与盖沿需严丝合缝、浑然一体,这与传统仿古壶的口沿设计有所区别,是优质仿古如意壶必须达到的标准。

此外,壶上的桥钮高度要适中,钮侧的如意纹需刻画清晰,且具备层次感,方能称得上上佳之作。

恽志培紫砂壶

淘壶人藏 恽志培制 仿古如意壶

紫砂艺术的顶尖之作,从来都依赖细节的堆砌,无数细节的背后,是形体的精准把控与各部件的和谐搭配。

仅有精湛工艺却无优美形体,作品只会流于匠气;唯有心中有丘壑,将情感与思考融入创作,做到心、手、眼高度协同,才能让器物绽放出独特的神韵,景舟仿古如意壶便是这样一件集工艺、美学与神韵于一体的紫砂瑰宝。

2025双十一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