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建强浅谈紫砂艺术也应是思考艺术

    宜兴紫砂壶名家沈建强飘菊【珍藏品】紫砂壶原矿全手工优惠全场包邮真品保证-淘壶人。

    09/26
  • 铭文赏析:八饼头纲,为莺为翌,得雌者昌

    ---丁兴旺此铭文由陈鸿寿题刻于杨彭年所制的合欢壶壶肩,为肩刻题铭。壶底铃阳文篆印曼生。行楷15字铭文沿壶肩圆形分布成合围之势(铭文拓片见图)。 八饼头纲,是指北宋著名的贡茶—福建建溪龙凤团茶。此茶由北宋丁谓、蔡襄始创,曾名重一时。据清《广群芳谱·茶谱》记载: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贩)有大小龙团,始于丁谓,成于蔡君漠。宋太平兴国二年,始造龙凤团茶。咸平初,丁与福建嘈(转运史)监造御茶,进龙凤团。庆历中,蔡襄为槽,始制小龙团茶。龙凤团茶产于福建建溪两岸,

    08/20
  • 紫砂名家刘俊浅谈堆花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刘俊浅均陶堆花是陶都宜兴市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工艺之一,是均陶制品特有的装饰艺术。它源于5000多年前古人在陶器上用黑红两种天然色泥制作的几何纹装饰图案,到宋代演变成精美的装饰艺术至近代被称为"陶都一绝"而著称于世。 均陶堆花的艺术特点是以大拇指作笔、五色彩泥为墨,综

    08/20
  • 壶徒传泥耀多城紫砂巧制传薪火

    ---慧钦 在多伦多这个北美城市,受西方传统的中国文化本来就不是一件容不断涌现的移民潮,把不少华人从香带到多市定居;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推让这个大都会添上点点东方色彩。让法、国画、棋艺、民乐等都有发展的空名的宜兴陶艺也在多市开花结果了!品尝中国茶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人欣文化洪流影响,想接触易的事。幸好,近年来港、大陆、台湾等地方动多伦多的文化事业,中国悠久的艺术如书间,更难得的是中外闻 有人说,只要有人赏宜兴茶壶。中国的茶道与宜兴的陶壶早已结下不解之缘。在多伦多的华人聚居的地方,就有不少茶庄卖茶

    08/20
  • 紫砂名家龙瑞谈中国画品评的道德底线

    ---龙瑞 从总的趋势来说,当代中国画坛是比较繁荣的。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作品的风格和样式日益丰富,展览一个接着一个。我曾参加过许多次展览的评选,作为评委,面对大量面貌各异的作品,我思考的最多的是品评标准问题,这个标准不仅要对某个展览的作品分出高下优劣,更重要的是它还起着一种导向的作品,体现我所倡导的、所追求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应该是今天我们思考和探讨当代中国画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当今中国画的品评,在观念上有淡化艺术家的人品道德的不良倾向;在品评的运作中也存在弄虚作假、见利忘义的腐败做

    08/20
  • 自古英雄出少年

    ---山谷 供春像 作者:徐秀棠宜兴西南湖穿父镇的密林深处,有古金沙寺遗址。 若干年前,我曾随老作家艾煊、海笑去那儿寻访遗址。在陶都,欣赏千种万类的紫砂壶,不能不对茶壶的发源地金沙寺产生好奇,也不能不对当年居住在此的、名不见经传的金沙寺的和尚和后来客居此地的少年郎供春,产生遥遥的敬重之情。他们两人同属紫砂壶开山鼻祖级的人物。 据记载,这个位于颐山脚下的地方,在唐代是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陆希声的别墅,人称陆相山房,后改为禅院;北宋熙宁三年,宋神宗赐额寺

    08/20
  • 紫砂名家李玮论陶艺创作中“传统”与“创造”的思维统合

    ---李玮 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有着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只要谈起中国陶瓷,无论是谁都会不约而同地,闪现出材料精美,制作精微,画面精致的一系列熟悉的形象和动作,特别容易让人联想起的是宜兴紫砂茶壶和景德镇的青花瓷瓶。紫砂茶具之所以在宜兴陶器中最为有名,除了它的泥料和装饰语言都较为特殊,尤以其独特的手工成型在偌大的陶艺王国里显得出类拔萃。传统制壶手法中揉、搓、拍、切、划、刮、压、挖、挑、接、光等一系列动作的连续性,那传统装饰中的古代人物、山水、花鸟和工整对称的图案样式以

    08/20
  • 紫砂名家潘持平谈圣思姓项还是姓蒋

    ---潘持平 "桃子",俗称"寿桃""仙桃',。西王母种的蟠桃协三千年一生实",食之可长生;桃花象征喜庆;桃木可祛灾.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美好愿望.紫砂陶艺以桃为题材制器,有桃扁壶、桃桩壶、桃形壁饰等。而尤无以"圣思桃形杯"最为著名。 圣思桃杯是一件构思奇巧、制技精妙的紫砂艺术精品,

    09/19
  • 紫砂名家陈茹生简述时大彬对紫砂壶艺贡献

    ---陈茹生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壶艺名家时朋之子,明代万历年间人。其生卒年代不详。"考诸记载, 少山万历间人。张叔未云:顺治十八年,时年已老。然 则少山克享天年,清初始段,可无疑义"(《阳羡砂壶图 考》)。据徐秀棠大师在《中国紫砂》中考证,时大彬可 能生于嘉靖末年的1560年。

    08/20
  • 紫砂名家郭若愚谈出土曼生竹节壶辨伪

    ---郭若愚上海博物馆藏有紫砂"竹节壶"一把,《紫砂赏玩》转录。《紫砂赏玩》著者良治,他称此书为"文物欣赏珍藏宝典",是"根据古玖权威人士的考证造编"的,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6月初版,印数5000册。"竹节壶"彩色精印,有说明文字,说明此壶是出土的曼生壶。兹录其文字一段:

    08/20
  • 紫砂名家王剑顾记景舟的紫砂艺术人生

    ---王剑顾 18岁投身紫砂事业,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20多岁赴上海仿古制陶,所仿清代陈鸣远款的龙凤把嘴壶和竹笋水盂因技艺高超,竟被作为陈鸣远的传器为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几十年后他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鉴定时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作品。他的提璧茶具为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矮井栏壶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藏。1992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紫砂邮票,三枚为古代传器,唯一一件现代作品就是顾景舟的提璧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先生是中国紫砂界公认的紫砂泰斗。他以精湛

    08/20
  • 紫砂名家周圣希记我和顾景舟大师

    ---周圣希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业余爱好由月季花转向盆'景,玩盆景虽说是"一树二盆"但树材易得好盆难求。在"文革"以前,认为玩盆景是封资修的东西,丁山已多年不生产这类盆子。我只好经常跑古玩市场,也都空手而归。当时有一位市场工作人员主动与我搭汕。说道:"你既是宜兴人,为何不自己试作呢?"并介

    08/20
  • 紫砂名家吴荷珍记我的父亲

    ---吴荷珍我的父亲 今年是父亲吴云根(又名吴芝莱)诞辰一百一十二周年(1892年11月1969年7月),逝世三十五周年。我深切怀念父亲,并回忆其饱经凤霜、坎坎坷坷的一生。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菌家庭,从小很少读书,童年时的艰苦迫使他十四岁时就离开了出生地和桥来到蜀山,跟从师父汪升义学紫砂壶制作技艺。满师后正值清朝廷衰败,紫砂窑业不景气,靠紫砂壶制作难以度日,还曾做过搬泥工、挑过窑货,1915年,经陶业公司推荐去山西平定县平民陶瓷工厂任技师;从山西回乡后,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

    08/20
  • 紫砂名家汪寅仙记我的启蒙老师吴云根

    ---汪寅仙 我的启蒙老师吴云根 一代宗师紫砂巨匠吴云根,是江苏省人民政府1956年命名为辅导员的七位老艺人之一。这七位紫砂老艺人是任淦庭、朱可心、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蒋蓉。20世纪五十年代,他们是紫砂工艺厂的奠基人,为培养新一代的紫砂技艺人员,呕心沥血。他们以正规的方式,进行全手工的基础培训,经常用抽查、考评的方法激励学生的进取性,而且互相配合,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基本功。紫砂有今天,这个群体的作用,功不可没,永载紫砂史册。 四十八年前即1956年的11

    08/20
  • 宜城人民南路中的“较 量”

    8月17日 晴 宜城人民南路 清晨4点半,太阳还未睁开“睡眼”,但负责宜城人民南路道路改造的施工人员已准时上岗。今天,施工队要铺设道路东侧的底层沥青,施工前他们特地搭设了四个方向的围栏,并设立了车辆禁行标志,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5点刚过,工程师勘测完路面情况后,下达了铺设沥青的指令。刹那间,地面温度骤然上升,空气中夹杂着滚滚热浪。驾驶压路机的师傅们来回碾压着路面。7点左右,路上的行人和车辆逐渐多了起来,施工路段的交通状况开始面临严峻考验。当时,沥青已铺设到人民南路与东山西路十字路口

    08/20
  • 宜兴南长青商会“结盟”

    8月17日上午,在团市委举办的“2012陶都青年英才行动第三季”活动中,市青商会与无锡市南长区青商会签署了结对共建协议书。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余银龙出席活动。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民营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中小企业该怎样拓展发展空间?活动中,青年企业家针对如何化解瓶颈、突破制约进行了交流。据悉,此次两地青商会以“推进区域合作,助力发展共赢”为主题开展结对共建,旨在打造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和发展创新的高端优质平台。下一步,我市将通过阵地联建、队伍联抓、工作联动等措施,逐步实现两地之间的优势互补、工作互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