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紫砂优质矿料,宜兴丁蜀的黄龙山是绕不开的核心地带,这里被业界尊为“紫砂祖山”。早在明代,先辈们就已在此开启采矿制壶的历史,历经数百年积淀,黄龙山的紫砂矿脉愈发声名远扬。
到了近现代,为更高效地开采矿料,黄龙山开凿了多座矿井,其中,上世纪70年代初建成的“四号井”,凭借出众的矿料品质,成为众多矿井中最受瞩目的存在。
黄龙山四号井主井口
相较于黄龙山其他矿井,四号井出产的矿料优势极为显著。一方面,其矿料品质堪称顶尖,所含紫砂成分纯正,质地细腻;另一方面,产量在各矿井中也位居前列,曾为紫砂行业提供了大量优质原料。
然而,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成本大幅上升,再加上环保、资源保护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号井逐渐封井停采,到2005年更是正式封矿。
这一举措使得原本就优质的四号井矿料变得愈发稀缺,市场上但凡提及四号井泥料,都会受到壶友们的热烈追捧,成为紫砂收藏与品鉴领域的“香饽饽”。
四号井底槽清原矿
而在四号井出产的各类矿料中,底槽清更是佼佼者。底槽清本身就是紫泥类原矿料中的精品,而四号井底槽清则相对于普通底槽清,展现出更为独特的品质。
它的油性格外充足,用手触摸能明显感受到细腻温润的质感;色泽上呈现出偏紫泛青的独特色调,在自然光下观察,会透出柔和雅致的光泽;仔细端详还能发现,矿料表面密布着青绿色的“鸡眼”,这是四号井底槽清极具辨识度的特征,也从侧面印证了其质地的纯正。
四号井底槽清紫砂壶:绶带狮钮
除了天然的优质属性,四号井底槽清在烧制环节也展现出强大的优势:烧成温度跨度大,泥料温域广。正常烧制时,温度控制在1180度左右即可成壶;即便遭遇1400多度的高温烧制,它也能承受,且不易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
正是得益于这种宽泛的温域,仅四号井底槽清这一种矿料,烧制而成的壶胎颜色就极为丰富:温度较低时,颜色接近清水泥的温润;温度适中时,会展现出典型紫泥的醇厚;达到正常底槽清的烧制温度时,又能呈现出底槽清特有的质感。
而在高温烧制下,壶胎则会转变为独特的青灰色,这种颜色在紫砂壶中较为罕见,极具特色,能满足不同壶友对壶型色泽的个性化需求。
四号井底槽清紫砂壶:大彬如意
综合来看,四号井底槽清无论是天然品质还是烧制潜力,都足以称得上是紫泥类矿料中的顶尖存在,再加上封矿后愈发稀缺的储量,其价值自然水涨船高,价格也相对不菲,仅仅是纯净的四号井底槽清泥料,售价就已远超普通泥料。
不过,当前紫砂市场却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不少商家开口就宣称自己手中的是“家藏四号井底槽清”,各类打着“四号井底槽清”旗号的紫砂壶层出不穷,甚至有些售价仅几百元。
四号井底槽清紫砂壶:容天
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壶友们更需冷静思考:真正的四号井底槽清储量稀少,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昂,怎么可能人人都有大量存货?又怎么会以如此低廉的“白菜价 出售?
要知道,好泥料需要精湛的工艺加持,才能制成优质的紫砂壶,而优质的泥料、精湛的工艺本身就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所以“好泥好工好壶,都不会便宜”这句话在紫砂行业极为贴切。
四号井底槽清紫砂壶:虚扁
那些售价仅几百元的“四号井底槽清”紫砂壶,大多名不副实,只是商家借助“四号井” 和“底槽清”的名气进行营销,其所用泥料多为拼配调制而成,无论是质地、油性还是烧制后的呈色,都与真正的四号井底槽清有着天壤之别。
真正的四号井底槽清有着明确的鉴别特征:原矿阶段,密布青绿色鸡眼;烧成成壶后,壶胎表面会呈现出细密的金黄色颗粒,星星点点,分布均匀,在光线照射下会透出自然的光泽。它作为稀缺的“泥中泥”,注定无法大规模普及,更不可能以低价随意售卖。
四号井底槽清紫砂壶:笑樱
壶友们希望以低价买到优质紫砂的心理无可厚非,但在如今的紫砂市场,资源稀缺、成本透明,真正的优质矿料早已是“物以稀为贵”,所谓的“捡漏”大多只是商家的营销噱头。对于壶友而言,想要收藏真正的四号井底槽清紫砂壶,还需多了解相关知识,仔细鉴别,避免被低价噱头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