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艺术史上,裴石民的名字始终与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紧密相连。这位以制壶闻名的匠人,在茶壶创作之余,将目光投向生活中的寻常生灵,以紫砂为媒介,赋予自然界生物鲜活的艺术生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传世佳作。
裴石民
抗战时期的江南乡间,逃难中的裴石民虽生活困顿,却未熄灭对艺术的热忱。彼时,春日里蚕农家中千姿百态的春蚕,成了他灵感的源泉,让他萌生了用紫砂塑造蚕的念头。这份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热爱,成为他创作紫砂春蚕的起点。
裴石民的紫砂春蚕作品,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对细节的极致还原。在他的手中,紫砂泥仿佛拥有了生命。
裴石民像生蚕摆件
那组像生蚕摆件中,四条肥壮的蚕宝宝形态各异:有的蜷曲成团,似在小憩;有的昂首挺胸,仿佛正探寻新的桑叶;有的匍匐爬行,展现出向前的活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蚕皮肤上的褶皱、纹理与花斑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每一处细节都力求贴近真实,仿佛轻轻一碰,这些蚕便会蠕动起来。
如今,裴石民的这套紫砂像生春蚕作品,被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并定为二级文物。
裴石民紫砂蚕桑杯
而他制作的紫砂蚕桑杯,更是将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融合,尽显巧思。在中国嘉德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此杯拍出了368,000的高价,足见珍贵。
杯身以一片卷起的绿色桑叶造型,三条春蚕点缀其上,构成了生动的画面:一条趴在叶缘,仿佛正贪婪地啃食桑叶;一条从叶下奋力向上攀爬,透着蓬勃生机;最右侧的一条则卷起身子,大半部分离开杯身,自然形成了杯把,既美观又实用。
裴石民紫砂蚕桑杯
杯底的设计同样精妙,一条努力上爬的春蚕、一串紫色桑椹与一张凸起的小桑叶相互配合,巧妙地支撑起整个桑叶杯,形成稳固的支座,让这件艺术品兼具了日常使用功能。
裴石民桑叶蚕虫盘
此外,裴石民以双色泥料制作的桑叶蚕虫盘,亦表现出其高超的仿生水平,蚕虫条条栖息在绿色的桑叶上,或低匍啃叶,或翘首伸腰,神态惟妙惟肖,且有一种软绵绵的质感,相当逼真。
裴石民桑叶蚕虫盘
从紫砂艺术发展脉络来看,裴石民的紫砂春蚕作品传承并发展了像生瓷的技艺。清初宜兴窑率先用紫砂泥制作像生器,开创像生瓷制作先河;乾隆时期,像生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景德镇唐窑更是为宫廷烧制高级陈设赏玩品。
裴石民的紫砂春蚕,正是在这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之作。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坚持“宁愿不做,要做必独辟蹊径”,将对自然生灵的观察融入创作,让作品既保留像生瓷“乱真”的特质,又充满生活气息。

它们不仅是裴石民精湛技艺的见证,更是紫砂文化中雅俗共赏的典范——既有文人雅士青睐的艺术格调,又饱含普通民众熟悉的生活意趣,成为不可多得的精品,在紫砂艺术殿堂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