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壶的众多传统器型中,德钟壶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款,它承载着传统紫砂技艺的深厚底蕴,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德钟壶的起源
德钟壶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由当时的紫砂巨匠邵大亨精心创制,凭借精妙的造型设计,成为光素造型砂壶中的典范之作,其造型艺术更是将传统紫砂技艺推向了巅峰水准。
《宜兴紫砂珍赏》中的大亨德钟壶
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在《宜兴紫砂珍赏》一书中,对大亨德钟壶有着极高的评价:“德清俭素,儒雅中和,若有缘遇见此尊宝器,定能心生正气,肃起恭敬之心”。
这番评价精准地道出了德钟壶的气质,它整体风格庄重简洁,完美凸显出紫砂材质所特有的质朴典雅与大度气息,正因如此,自问世以来便深受世人喜爱,成为众多紫砂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邵大亨所创的德钟壶系列,主要依据壶身高矮分为两大基础款式,即德钟与高德钟。在此基础上,结合壶嘴的不同设计,又细分为炮管流与剑流两种样式,由此形成了德钟壶的四大经典形制,每一种形制都独具特色,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韵味。
邵大亨炮管流德钟壶
炮管流德钟是大众最为熟知的款型之一,其壶身呈圆身直腹之态,整体器形端庄稳重,各部分比例协调得当,结构严谨规整。扁圆平钮的设计与壶身造型相互呼应,壶肩线条圆润流畅,过渡自然无痕。壶鋬与壶流的根部和肩线巧妙融合,而后各自延伸变化,营造出疏朗大气的整体气韵,尽显古朴雅致之美。
邵大亨剑流德钟壶
剑流款德钟则在细节处理上更见功力,壶流从肩部缓缓胥出,逐渐收小至水平流口,宽窄线条的收束变化细腻精妙,充分展现了匠人高超的制作技艺。此外,剑流款德钟的壶盖面处理更为柔和,盖面微隆且以圆角收边,圈纹设计富有层次感,让整把壶在庄重之中多了几分灵动。
邵大亨炮管流高德钟壶
炮管流高德钟在保留德钟壶核心韵味的同时,因壶身高度增加而进行了相应调整。壶流长度略有缩短,壶把设计为长耳样式,壶盖面隆起程度更高,这些调整使得各部分比例搭配依旧和谐自然,既保持了德钟壶的端庄,又因身形变化增添了一丝挺拔之感。
邵大亨剑流高德钟壶(顾景舟配盖)
剑流款高德钟壶中,顾景舟先生配盖的款式尤为经典。相较于其他剑流德钟,这款壶的壶盖造型更为秀气,壶钮形制与身筒相互呼应,呈现出圆中见方的独特美感,将匠人的巧思与艺术审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德钟壶的发展
自清代中后期起,德钟壶开始广泛流行,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德钟壶作品,大多延续了邵大亨所创的款式风格,仅有少数在细节上略有变动。

清 清德堂款弯流德钟壶
比如部分斋堂款或宫廷款德钟壶,采用高身弯流的设计,也有一些作品将壶流与壶把采用明接工艺,虽在形制上略有变体,但始终未脱离德钟壶的核心韵味。

清 邵正元款明接流把德钟壶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德钟壶的制作依然兴盛,俞国良、储铭等知名匠人都曾制作过德钟壶,他们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赋予了德钟壶新的活力。
俞国良德钟壶
俞国良所制的德钟壶,整体形制延续邵大亨风格,但在壶盖处理上别具一格,盖面隆起度较小,更突出压盖的质感,盖面线条过渡也更为柔和,尽显温婉之态。
储铭德钟壶
储铭款德钟壶则在壶身设计上有所创新,壶身相较于其他款式更为扁圆,壶口也稍大一些,比例自然和谐,所呈现出的敦厚之感与邵大亨款德钟壶的韵味不尽相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达。
当代 周桂珍制 德钟壶
邵大亨所创的德钟壶款式地位极高,可与掇只壶相媲美,成为后世紫砂匠人制作德钟壶的重要参照。即便在“紫砂七老”时期,顾景舟先生虽未见有德钟壶传世作品,但其他几位匠人制作的德钟壶,也基本遵循邵大亨所创的形制风格。
当代 钱一清制 德钟壶
如今,在市面上常见的德钟壶,大多仍以邵大亨所创的款式为主要蓝本。德钟壶如其名,“钟”蕴含礼乐之意,象征着行事有方、坚守德行,不仅是极具实用价值的茶具,更是承载着传统文化与匠人精神的上佳艺术品,在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