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师徐秀棠《鼎式壶》
精选原一厂老紫泥作胎,泥料珍贵,使用经久光润如玉。以成语“凤头豹尾”入壶,形仿古代祭器“鼎彝”,造型庄重,威严感油然而生。壶流以凤头为形,眼与凤冠塑的精细入微,并以一圈回纹装饰,给人一种祥和之气;壶把以豹尾为形,目光炯炯有神。桥钮古味浓厚,并以一环饰之,颇具一丝玩味。下立三足,仿古代青铜器造型,十分稳健,充满商周遗韵。
精选原一厂老紫泥作胎,泥料珍贵,使用经久光润如玉。以成语“凤头豹尾”入壶,形仿古代祭器“鼎彝”,造型庄重,威严感油然而生。壶流以凤头为形,眼与凤冠塑的精细入微,并以一圈回纹装饰,给人一种祥和之气;壶把以豹尾为形,目光炯炯有神。桥钮古味浓厚,并以一环饰之,颇具一丝玩味。下立三足,仿古代青铜器造型,十分稳健,充满商周遗韵。
一些玩壶比较久,段位比较高的壶友谈起紫砂壶制作来如数家珍,什么拍身桶,推墙刮底,清线脚,明针等张口即出。对于新手来说,拍身桶这种还好理解,字面意思嘛,应该是拍壶身之类的工序吧,可这“明针”是什么东东?做紫砂壶还需要用针么?
姚志源,号山头上人,1971年生于宜兴陶艺世家,男,2013年高工,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承人,随母亲国大师汪寅仙学艺。作品以光货入手,更擅长花货及雕塑。
紫砂器制作成型的主要方式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结果加柄、嘴、盖等。从明代至清康熙年间,多用捏作的方式,清雍正、干隆时期泛起了量大的模制产品。
可能很多人又会问我紫砂工艺不都是全手工的吗?怎么在清代会有模具呢?其实当时手工业为了括大生产规模,都会有部分的内容用模具来生产,这样是为了生产出来的产品尽量统一造型,这其中包括木模……
王石耕,原名王长根,1922年出生于宜兴王氏紫砂世家,研高、江苏省名人、现代紫砂界“实力派代表”。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擅长筋纹器、方器,“王派壶艺”传人,惜于2014年去世。采用了原矿底槽清制作而成,壶容量为640cc,名为石耕印包,顾名思义,即是包裹印章的意思,此壶包袱造型形象逼真,壶身四方,方中藏圆,若包裹印玺的包袱,藏锋不露,大气凛然,制作更是有趣别致,嵌盖吻合严密,石耕老人制壶功力极佳。
蒋蓉老师的紫砂花器,制作非常精巧,美观生动。不过今天陈壶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蒋蓉老师所作的紫砂摆件,众所周知,制紫砂摆件最为著名的便是陈鸣远,而后较为出名的便是裴石民、蒋燕亭、蒋蓉。
了解紫砂壶的人肯定都知道窑温这一概念,窑温对一款紫砂壶的成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决定其质量还决定其美观!比如窑温不同同一款紫砂泥料的作品烧出来的颜色会有些许差别……
自明以始,自清以盛,紫砂壶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器型何止万千,而其中最耐看的,还是那些经典造型的壶。这些经典壶式自其创制后,就成为各时代壶艺家们喜欢制作的品种,并不断衍生出新意。
周桂珍,女,1943年生于宜兴,2005年研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第五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195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在紫砂名人王寅春门下习艺,学习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和知识,1961年,得“紫砂泰斗”顾景舟的悉心指导,她的紫砂作品大气、豁达、洒脱中也蕴含着女性的秀丽与和美,工艺精湛,儒雅大度是她的壶艺风格特征。
不断有个概念“原矿老紫泥”,“原矿”的说法,次要强调泥料未经由拼配,是纯料。那么“老紫泥”的“老”,是指什么呢?老紫泥主要在于这个“老”字,有许多说法,包括砂性重、陈腐时间久两种。
紫砂壶是喝茶品茗的最佳器具,在你追求全手工制作的紫砂茗壶时,你是否知道其它的成型方法,它们或许会打着全手工的名头来扰乱你的视线,使你走进误区,那么本文带你走进紫砂壶成型的多样世界。
紫砂壶中有一种另类的水磨壶,借鉴了珠宝加工中的水磨工艺,同时又兼具东南亚风情。水磨就是滴水打磨,所有的珠宝玉石加工都是水磨,水磨一是为了防止干裂和工具升温而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