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曼生,他虽不会做壶,却成了紫砂界的不朽传奇
近两年老紫砂壶价格逐渐有抬头之势。杨彭年、陈曼生创制的曼生壶也开始备受藏家重视。本文将发掘其高昂成交价格的背后原因以及陈曼生独特而卓越的文化贡献。
近两年老紫砂壶价格逐渐有抬头之势。杨彭年、陈曼生创制的曼生壶也开始备受藏家重视。本文将发掘其高昂成交价格的背后原因以及陈曼生独特而卓越的文化贡献。
时大彬,字少山,也称时彬、大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的紫砂陶艺大师,被誉为“千载一时”。中国有句俗话:“名师出高徒”,技艺高超如时大彬,他带出来的徒弟自然也是能工巧匠……
鲍燕萍(平),1965年生于宜兴,2018年研高,1982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国大师吕尧臣,学习紫砂陶成型手工工艺,后在父亲(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乐人)言传身教下,创作设计能力日趋成熟。所制作品由其父加以书法雕刻装饰,更显示紫砂的金石味、书卷气。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工艺美术作品展评中获奖,并被中南海紫光阁以及多家博物馆收藏。
紫砂七老大多长寿,而只有一位先生没有活过八十岁便去了,他便是吴云根。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吴芝莱。芝莱者,郊野藜草丛中之灵芝也。他一生历经三个朝代……
姚志源,1971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陶艺世家,自幼受母亲薰陶,耳濡目染,酷爱艺术。198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随母亲汪寅仙大师学习紫砂壶艺,深得真传,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严强,1973年出生于宜兴,中青实力派中擅长全手花器制作的佼佼者,2016年助工,1989年从事紫砂行业,师承花器大家江建翔,得其真传,一贯追求紫砂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的精美结合。
紫砂制壶与书画作品一样,是属于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最终需要作者本人的印来做身份肯定。壶与印是相符相称的作用,壶因名人印而身价倍增,印因壶的精巧而日趋闻名。
砂是一门结合了文化与工艺的独特艺术,这里面有工艺师更有文人的功劳,倘若里边少了文人的参与便少了一份优雅与古典的气质,而徐秀棠大师就讲述了文化与紫砂之间的紧密关系。
鲍廷博,号白宕人、鹤庐、大鹤、壶隐,1972年生于江苏宜兴紫砂世家,2007年国工,198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父鲍仲梅学艺;1990年 随舅舅施小马学习制作紫砂方器,后又随岳母汪寅仙学习花器;技艺得以全面提高。所制茗壶,色泽对比鲜明,纹样优雅细腻,深受藏家们的喜爱。作品千变万化,为别人所不能为,每作新品必有前人所无的新构思。装饰手法新颖,勇於创新,不拘束於传统,其妻为汪寅仙大师爱女姚志泉。作品屡获殊荣,在海内外具有极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