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字刻于钟爱的紫砂壶之上成为永恒,品味着这绝无仅有的风采

    茶器是茶的居室,不论是茶叶静卧于茶罐,还是泡化于紫砂壶,茶器如华衣装点美人,可以焕发茶的魅力。你有没有想过,将心仪的文字刻于钟爱的紫砂壶之上成为永恒,品味着这绝无仅有的风采,一起沉淀这岁月的美好。经典紫砂壶型,仿博物馆名壶雕刻为了好料配好工,特邀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邵新和高徒陶刻。从春节前在博物馆看到此壶就一直念念不忘,回家之后就开始着手设计稿,光光构思就花费了好几个月,再到陶刻设计的讲究!手工定制,绝无仅有为了满足壶友的需求,可以让壶友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刻于壶身,专属于你的绝无仅有,是任何紫砂所无法比拟的!

    06/13
  • 花器名家 吴扣华『梅桩』

    此壶采用了原矿底槽清制作而成,壶容量为380cc,从整体看此壶成了一件强有力的紫砂雕塑作品,以梅花灿烂绽放表现报春的主题,从壶身造型到创作原意都洋溢着无比的朝气,让人感到了春天来到的勃勃生机;壶身、流、把、盖全部是用极富生态的梅桩、树皮及缠枝组成,形态自然而富含力度;壶上梅花采用堆花技艺手法,壶嘴壶把为梅桩衍生出的枝干,伸展自然,有如自然长成,仿生性极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壶把和壶钮处胥出梅花,疏影横斜、暗香动人。盖款『吴』,『扣华』,底款印章『吴扣华制』,此壶做工精细,气度非凡,实用性观赏性都很

    06/13
  • 实力派中青年陶艺家李涵鸣《天外天》

    李涵鸣,男,1966年生于江苏宜兴,当代绝对的实力派中青年陶艺家,紫砂创作以花塑器见长。198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母鲍月兔学艺,1997年作品《五件归茶具》获江苏省陶瓷艺术新品二等奖,现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工作室从艺。采用了原矿紫泥制作而成,壶容量为430cc,壶身微扁,矮直颈,压盖吻合严密,盖上以绞泥石子为壶钮,小蛙伏与其上,逸趣横生,短弯流、耳形把方圆相济,与主题协调一致,造型逼真动人,尤其展现紫砂的趣味。

    06/13
  • “方货”专家 周定华『钻石提梁』

    此壶壶面光滑,线条流畅分明。八方身桶,嵌盖式,壶嘴胥出,刚劲而不失娟秀。六方提梁,构成了实与虚的空间美,与壶身交相辉映;此壶点、线、面清晰明朗,线面挺括平整,做工精巧,整体气韵流畅。

    06/13
  • 汪寅仙之子姚志源『竹报春壶』

    姚志源,号山头上人,1971年生于宜兴陶艺世家,男,2013年高工,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承人,随母亲国大师汪寅仙学艺。作品以光货入手,更擅长花货及雕塑。壶身形体饱满,线条流畅,有君子之风;壶嘴以竹节为形,苍劲古雅,纤薄灵秀。耳形端把亦呈竹节造型,纤瘦有节,弯曲有致,一枝竹叶匐于壶身,线条优美自然,肩部云肩线挺括利落,压盖严丝合缝,一枝竹叶蔓延于壶盖上,三段竹节作钮,别致有趣。

    06/13
  • “王派壶艺”传人王石耕『六六大顺(谭泉海铭)』

    王石耕,原名王长根,1922年出生于宜兴王氏紫砂世家,研高、江苏省名人、现代紫砂界“实力派代表”。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擅长筋纹器、方器,“王派壶艺”传人,惜于2014年去世。

    06/13
  • 紫砂壶--沏一壶好茶,品一首好诗,坐看浮云淡雾,耳听白鸟之鸣

    紫砂壶是用紫砂经高温烧制的陶器,烧制温度比用陶土制作的陶器高,更坚实而多微小的气孔,和瓷器一样不会因温度急剧变化而碎裂;由于是用紫砂做原料,所以又不会瓷化。清 御制诗堆泥紫砂壶该壶为紫砂质地,其泥色配制讲究,呈瓜棱形,如意纽,壶盖雕有梅花;壶身堆泥绘御制诗文"御制生平爱茗饮,石钏煮金芽。拈得芦仝碗,盛来陆羽茶"及山水景物。泥质较细,呈紫褐色,设计巧妙,做工精道,雕刻精细,底有"笨严"款,款识遒劲。紫砂壶,自问世以来,因其陶土质地优良、烧制精巧,以其独特的魅力驰名中外

    06/12
  • 柯俊芬《听雨》紫砂壶作品赏析

    又是一季江南缠绵,窗外细雨随风消遣,雨带给人宁静、惆怅、沧桑的感觉。一个人,一壶茶,蝉语蛙鸣,随遇而安。这把《听雨》壶选用原矿段泥制作,泥料感甜嫩绵密,质坚而温润,且利于泡茶时保持水的温度和茶的色香味。在雨天,观壶听雨,也许你会和九香一样品尝到和平常不一样的味道。手机拍摄柯俊芬,1972年生于江苏宜兴,青年陶艺家,2016年晋升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自幼喜爱陶艺,热爱书法、绘画,毕业于无锡工艺学院(江苏省宜兴陶校),师从张志安、史国富、蒋新安,主攻陶瓷造型设计与装饰,作品清雅秀丽,经过20多年的艺术锤炼,其紫

    06/12
  • 高工沈龙娣花器精品作【丰硕】

    沈龙娣,2012年高工,曾获宜兴市“心灵手巧”活动一等奖,1986年师承徐汉棠大师学习传统工艺全手工技法,刻苦钻研,在校期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奖,得到收藏家一致好评,陶刻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06/13
  • 90%壶友分不清焐灰和青灰泥,你分清了吗?

    有壶友询问焐灰泥是何种泥料?实际上:“焐灰只是一种烧成工艺,并不是一把壶的泥料。”

    06/12
  • 任淦庭高徒沈汉生作品『东方珠』

    沈汉生,字石羽,1946年生,2005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1959年进厂,师从范泽林、谈尧坤前辈;1960年跟著名陶刻大师任淦庭先生学艺,专功金石陶刻,铁笔传神,刀法精妙,作品多次获奖,收藏价值极高。采用了原矿紫泥制作而成,壶容量为390cc,此壶为九十年代中期作品,壶型饱满,气质极佳,壶身线条转折过渡流畅自如,壶身刻绘刀法刚劲有力,字体自然洒脱,行云流水,文人风骨毕露;壶盖处装饰大好河山图,珠钮圆润可爱,拿捏舒适;壶盖微鼓,扣于壶口之上,气密性极佳;圈把和壶嘴从壶身自

    06/13
  • 中央美院宣和画舫国画高研班紫砂艺术创作行

    经过半年的精心筹备,4月23日,中央美术学院"宣和画舫"高研班远赴紫砂之乡江苏宜兴,展开为期3天的紫砂艺术考察创作活动。该实践活动作为"宣和画舫"的特色课程,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紫砂壶的刻绘实践,是书画创作与紫砂工艺相结合的有意探索,旨在进一步拓宽同学们对书画相关传统文化的认知,加强同学们各方面艺术修养,从而在绘画内涵上获得提升。在况尉老师带领下,宣和画坊:满威,李立环,师璠,徐静霜,唐利中,刘发起,韦国春,杨云鹤,田娟,张真恺,兰亭班:胡一涛,刘连杰,张政,王

    06/12
  • 明晚期紫砂器特征

    明晚期紫砂壶原料材质为原矿料,铺砂和调配砂,外观颗料明显,壶身常夹金砂,壶面质感丰富,作品手感舒服,因用料实在,故分量仍偏重,但色彩较早期丰富,呈灰褐、紫褐、黯肝、砖红、冷白等等。制作前先练泥,采矿后天然风化再用木杵舂之,然后浸入水池,取浮面细砂泥,练熟后再制作器物,故胎骨较粗,约20目~30目,颗粒明显、饱满,肉眼能看到颗粒状云母、石英,2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外表,胎身明显凹凸不平。因温度不易掌握,有加热过温或欠温现象表现在壶上,声音多为缸声,较沙闷,基本上无钢声。此时期采用全手工拍筒身或镶筒身制作,流与

    06/12
  • 4位紫砂界大咖用数据颠覆你对紫砂的看法

    能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砂,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只是一件实用品到成为皇家御用品,再到今天收藏投资品,它在不断转变,但不变的是它的那份气质与气韵。

    06/12
  • 教你几招远离化工紫砂壶

    紫砂壶行情愈演愈热的当今,难免会出现些化工壶,因此辨别化工壶,需要每一个爱壶之人都要懂得化工壶的猫腻,下面小编就来教一教你如何辨别化工壶。一、拒绝廉价紫砂化工壶因为原料和工艺成本低,品质也低,所以价格非常低廉。一把化工壶通常只有几块钱,即使配成一套茶具来卖,一般也不会超过100元人民币。如果您在市场上碰上价格异常低廉、还附赠N多其他杯碟之类的"紫砂壶",那就要小心了。二、辨质原矿紫砂,精光内敛,温润似玉、色相沉稳、老气十足。好的泥料使用起来,不出十天半个月便能看出效果。而低档的化工泥壶

    06/12
  • 紫砂的心

    潘新日紫砂的心脆蹦蹦的,一碰就碎。四爷捧着碎片,手枯枝般地抖动着,我知道他是在心疼那方曾经活在他心里的壶,有些不舍。四爷嗜茶,一生多与茶、书相伴,生命里两样都不可缺,也不可丢,这在我们那个只有几千人靠土里刨食的的小镇来说,他算得上异类。四爷饱读诗书,年轻时也称得上是风光无限,在别人都在饥饿中挣扎的时候,他凭借着黄埔军校毕业的父亲在南京读了书,有了自己最美好的初恋。然而,后来,命运一次次地捉弄他,先是自己心爱的人弃他而去,接着是他唯一的掌上明珠也远走天国,他就像战场上败下阵的士兵,一路退下来,一直退到他生命

    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