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虹炜四方传炉壶紫砂作品鉴赏
陆虹炜所制四方传炉壶,器型沉着稳重,棱角浑朴有致,底、腹、口规矩而挺拔有力,流嘴自然,钮圆适度,壶盖与壶身过渡相融,底部四足稳而秀巧。整器做工精细,浑若天成。形态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比例均匀,珠圆玉润。
陆虹炜所制四方传炉壶,器型沉着稳重,棱角浑朴有致,底、腹、口规矩而挺拔有力,流嘴自然,钮圆适度,壶盖与壶身过渡相融,底部四足稳而秀巧。整器做工精细,浑若天成。形态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比例均匀,珠圆玉润。
子冶石瓢与景舟石瓢虽同为石瓢壶式,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从整体设计、线条处理、比例搭配以及工艺巧思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与特色,只要掌握了各自的特征,很容易区分开来。
供春壶,作为一种古老而精致的茶具,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性的壶钮设计而脱颖而出。这些钮的形状和图案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的沃土,传达着丰富的寓意。在供春壶壶钮的设计中,瓜柄、灵芝、螭龙和树根等常见形状在茶文化中演绎着各自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传承。
大彬如意壶可以说是紫砂壶中不容错过的一个器型,壶型取“聚宝盆”状,三足短小有力,作为紫砂壶中经典器型,这样的“简单”造型反倒更难以把握。陆虹炜此壶器型古朴雅致,大气不洪,充分展现了时大彬的制壶风格,值得收藏。
包锡,紫砂壶包饰工艺的一种,出现于清代嘉道年间,由名工以紫砂制作壶坯,烧成后将壶身包锡,再经文人刻画装饰。在紫砂胎外镶包金属锡的工艺,不仅能够增加紫砂壶的牢固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温效果。
灌浆模型壶,因为软塌、猥琐的特性,缺乏了紫砂壶应有的气质和张力,器物失去了原本的灵动,更谈不上意境和神韵,甚至存在渗水等问题,使得其完全无法与传统的全手工制法相媲美。
曼生壶的每一款壶式及壶铭都有一定的寓意,壶铭辞义既切壶、切茶,还蕴含一定的哲理,读来优美隽永,意境万千,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此均得到了升华。品读曼生壶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学风韵。
亭方壶,庄玉林以原矿底槽清作胎,成色温润,造型上吸收了古代园林的意趣,壶身彷如一古亭,壶身由周伯其之子周竹亭陶刻,刀笔细腻,将茶禅融为一体,尽显方器之美、文人壶之韵。
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潘壶根据器身高矮的不同,可以细分为高潘、中潘、矮潘三大类。
印包壶,又称“包袱壶”,相传为明代制壶名手时大彬首创,整体呈包袱裹扎印章状,因而得名“印包”。印包壶于时大彬开始得到发扬,徐友泉、陈鸣远亦擅此式,时至今日,这一壶型仍然深受壶艺爱好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