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树瘿壶,这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稀世珍品,不仅凝结着明代紫砂工艺的巅峰水准,其壶盖的两度重配往事,更添一段跨越百年的传奇,而近代紫砂名手裴石民的补配之举,尤为这段传奇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供春像
供春本是明代学使吴颐山的书僮,当年随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见老僧制壶技艺精妙,便在服役之余偷偷效仿。
供春树瘿壶
他取细土抟坯,以茶匙挖穴,手指摩挲壶身内外,让指螺纹隐现于胎体之上,所制树瘿壶形似银杏树瘿,栗色如古金铁,敦庞周正,自此奠定紫砂“鼻祖”地位。
供春树瘿壶
只是这传世孤品,历经数代收藏,到清代吴大澂手中时,壶盖已不慎遗失,吴大澂只得请当时名匠黄玉麟配制新盖,却因形制未能完全契合,留下些许遗憾。
这遗憾的填补,要等到民国年间,交到宜兴收藏家储南强手中。1923年,储南强在苏州偶然得此供春树瘿壶,彼时壶身虽古意盎然,黄玉麟所配之盖却始终与壶形不甚协调。
储南强
储南强对这国宝视若珍宝,深知盖与壶不相称是一大缺憾,遂携壶前往上海,求教于书画名家黄宾虹。黄宾虹细赏壶身,确认其原型为树瘿而非黄玉麟误判的瓜形,便建议请紫砂名手裴石民重新配盖。
裴石民
裴石民是近代紫砂界的能工巧匠,尤擅仿古器物,对紫砂泥性与传统形制有着极深的钻研。接到这项任务后,他反复揣摩壶身的纹理起伏与整体气韵,以原壶的树瘿造型为蓝本,选取质地相近的紫砂泥料,精心抟坯塑形。
新盖不仅在弧度、大小上与壶身严丝合缝,更延续了壶身古绉满身、纹理缭绕的自然意趣,仿佛是壶身天生的一部分,彻底弥补了黄玉麟旧盖的缺憾。
裴石民后配盖
盖成之后,金石家潘稚亮特意在盖沿镌刻隶书铭文:“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短短数语,既记录了壶盖两度重配的始末,也点明了这把壶的珍贵——曾有英国人愿以二万重金求购而不得。
储南强见状欣喜不已,还请潘稚亮刻“春归”印章,寓意这把供春古壶终于“完璧归赵”,甚至计划在家乡西氿建“春归阁”专门珍藏,后因时局动荡未能如愿。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2年,77岁的储南强不愿国宝流落,将包括这把树瘿壶在内的所有珍藏悉数捐给国家。经苏南文管会转交,这把历经供春制壶、黄玉麟初盖、裴石民补盖的紫砂国宝,最终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供世人瞻仰的文化瑰宝。
裴石民的配盖之举,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修补,更是对紫砂文脉的接续,让这把跨越五百年的古壶,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返璞归真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