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坛有张继,凭一首《枫桥夜泊》传誉千古;紫砂艺苑则有杨凤年,借一把“风卷葵壶”名垂后世。
杨凤年,清代紫砂巨匠杨彭年的妹妹,生平事迹在史料中几近留白,唯以满腔热忱铸就的风卷葵壶,成为历代紫砂匠人心中不可逾越的典范。
杨凤年风卷葵壶
杨凤年之风卷葵壶,历经岁月变迁,最终被民国陶瓷实业家华荫棠珍藏。新中国成立后,华荫棠将其捐献国家,如今它静静陈列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向世人展露着百年前的匠心。
或许正因太过完美,风卷葵壶在漫长时光里时而沉寂、时而历经波折,百余年的传奇过往,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却丝毫无损其典雅奇特的风姿。
杨凤年风卷葵壶
1980年,华荫棠曾将风卷葵壶借予紫砂厂陈列室。彼时壶艺泰斗顾景舟有意仿制,可近三年过去,始终未曾动笔,最终原壶完璧归赵,个中缘由一度成谜。
有人追问顾景舟为何放弃,大师淡然一笑:“仿得形似,不过是徒有其表;若仿得不似,反倒贻笑大方。更何况,故人创作时的心境、气质与气度,本就难以复刻。”
杨凤年风卷葵壶
杨凤年的风卷葵壶,堪称紫砂花器的经典之作。它造型简洁明快中透着圆润古朴,曲线如流水般顺畅自然,图案规整却不失灵动,布局繁复而不杂乱、规整却富有生机,每一处细节都尽显匠心。
汪寅仙风卷葵壶
后世效仿风卷葵壶者不在少数,其中汪寅仙的作品尤为出色。她在杨凤年原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壶身更显饱满,腹部圆浑厚重,口颈线条稍作挺拔处理,壶把制作精细规整。
点、线、面的衔接自然交融,仿佛蕴含着行云流水般的韵律,整体呈现出昂扬抖擞的气韵,更贴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
季益顺风卷葵壶
从杨凤年的传世原作,到汪寅仙的创新之作,再到季益顺、江建翔等实力派匠人的演绎,风卷葵壶在不同时代绽放着不同光彩。
季益顺、江建翔等匠人博采众长,不拘泥于一派风格,融合各家精华形成独特风格,从多个维度诠释着传统仿生象形艺术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之道,奏响了紫砂艺术赓续与创新的乐章。
江健翔风卷葵壶
回溯紫砂发展史,紫砂壶从实用器具向赏用结合的艺术珍品演进之初,造型便源自仿生形象。从供春壶到风卷葵壶,仿生象形如同紫砂壶叩开高雅艺术殿堂的钥匙,不仅让壶型更显生动美妙,更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大风起时,葵花轻扬,那如跃动火苗般的风卷葵壶,在紫砂史上燃烧了百年,历经时光淬炼愈发璀璨,未来也必将在匠人手中生生不息,续写新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