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派名家—张顺洪【秦古】壶
张顺洪,男,1956年生于陶瓷世家,青年陶艺家,1973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高洪共,束凤英学艺,后受到姐夫何道洪大师悉心指导,作品以光素圆器为主。造型大方,稳重、粗犷。
张顺洪,男,1956年生于陶瓷世家,青年陶艺家,1973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高洪共,束凤英学艺,后受到姐夫何道洪大师悉心指导,作品以光素圆器为主。造型大方,稳重、粗犷。
此壶采用了原矿段泥制作而成,壶容量为180cc,荷花常常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因“荷”通“和”,有祥和之意。此壶以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作壶身,卷裹的荷叶为壶嘴,以枝梗挽成壶把,以荷花莲蓬作壶盖,壶盖上一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青蛙为钮,壶底塑三足,分别为荸荠、菱角、莲藕,将江南水乡特产融于一壶之上,更添吉祥美意,整个整个作品造型,比例协调、匀称,线条流畅、优美,体现了浓烈的生活情趣,是大自然造化的艺术反应。
张正中,又名张振中,2009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学院派实力陶艺家。2004年被评为中国紫砂十二精英之一。作品以其感性创造在理性紫砂世界中独树一帜,并被誉为学院派传统融合的典范,获中国紫砂优秀青年陶艺家称号。
李碧芳,高级工艺美术师,师承著名老艺人朱可心。2004年年底仙逝,这把《春炉提梁》壶身饱满有度,古朴三足鼎立与无钮的平盖,特大圆提梁跨壶体,恰似一道长虹,且骨肉均衡! 作品流通少,收藏价值高 !
徐达明(1952—2016),2008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宜兴紫砂陶艺世家徐门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的长子。设计创新运用红木等材质与紫砂相结合,表现紫砂新语言。该壶选用原矿紫泥全手工制成,壶身鼓腹,饱满充沛;壶肩平稳过渡,高壶颈、压盖与壶口吻合严密,无钮设计更显敦厚朴质;底部圈足衬托出高挑的壶身,更显立体效果;直嘴斜出,出水流畅,壶把设计新颖,如同古代风箱的拉手,并镶以象牙装饰,将技艺发挥到精致!
庄玉林,男,1965年生于陶都宜兴,2012年研高,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得意门生之一,198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所制作品工艺严谨,一丝不苟,并以方器见长。此《六方珏智》壶为庄玉林老师与谭泉海大师合力之作,1994年老壶,当时只做了10把,此为第四把,壶底有10-4编号标注。
陈国良,2007年研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师从研高大师何道洪学艺。制壶严谨,作品颇具个性,被誉为“紫砂四小龙”之一(与江建翔、季益顺、施小马齐名)。
江建翔,男,1957年生于江苏宜兴,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当代绝对的实力派陶艺家,师承许承权、汪寅仙大师学艺,长期从事紫砂壶艺创作。所制作品风格俊秀、细腻、简洁、形神兼备,柔中有刚,美中藏刀,妙趣横生,孕化出一种神秘的韵律,使人浮想联翩,具有巨大的魅力。被誉为“紫砂四小龙”之一(另有陈国良、季益顺、施小马)。
陈国良,07年研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97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研高大师何道洪学艺,被誉为“紫砂四小龙”之一(另有江建翔、季益顺、施小马)!此款【松与灵芝】为陈国良大师代表作,整器浑圆柔美,高雅光润,品相极佳!
陈国良,男,1954年生于江苏宜兴,2007年研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97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研高大师何道洪学艺。制壶严谨,作品颇具个性,被誉为“紫砂四小龙”之一,精于薄胎、花器的设计与制作,匠心独运;【松与灵芝】此壶壶盖内部三孔设计,在灵芝内归一;贴塑松皮、松针,栩栩如生,壶底贴片设计,处处细节见真功!
鲍志强,字乐人,男,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2005年研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59年进厂从师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1962年又转师老艺人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善设计制陶,尤擅陶刻装饰。
何叶,1972年出生于宜兴,2014年高工,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1991年进紫砂工艺厂,追随其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学习制壶技艺。作品以光素器最为专精,每能于单纯曲线结构中,摸索真谛,传形达意。明针工夫亦十分扎实,丝毫不茍,致力摸索砂陶造型之美。
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又指制作工具。 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到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两者缺一不可。
紫砂壶壶底,虽不起眼,却是紫砂壶部件构成的重要部分,作为整体之局部,壶底足必须与壶体相适应,最为直接的,壶底足形式的大小尺寸,会直接影响紫砂壶的造型以及放置的安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