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艺术与格律
艺术家们凭借自身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在这十分有限的艺术空间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意和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而永载史册,成为千古绝唱。
艺术家们凭借自身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在这十分有限的艺术空间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意和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而永载史册,成为千古绝唱。
典型传统壶型,是鱼跃龙门之意.民国的唐树芷所制小鱼化龙壶钮为卷云状,壶身浅塑波浪,波浪中龙伸出首部,龙尾卷成壶把,把上鳞片刻划清晰.此壶红泥制成,形体较小,做工精细.清代邵大享鱼化龙为波浪堆塑得一层一层,立体感强,而波涛中龙露出头部而不见爪,钮为堆浪状,装在盖里的龙头短而粗。
紫砂艺术发展到此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也有着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包括时鹏、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家在内)的共同实践经验,但时大彬是集大成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
宜兴紫砂壶自古以来就用“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形容其造型形式的丰富。清代吴梅鼎在为紫砂壶作的赋中写到:“尔其为制也,象云罍兮作鼎。陈螭觯兮扬杯。仿汉室之瓶,则丹砂沁采;刻桑门之帽则莲台擎台。
在紫砂茗壶的印章款识内容是丰富多采的,最常见、最规范的便是镌刻艺人的姓名、字号,这也是紫砂茗壶款识的一个主要特点。紫砂茗壶的印章款识不仅在鉴定、辩伪方面作用巨大,而且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一定的人文背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陶刻题名不仅是紫砂壶的艺术装饰手法,更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能直接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文化底韵和艺术修养。陶刻内容和画面、布局、书法、刀法等相互溶合。决定了紫砂壶的艺术品味。两者交相辉映,与壶体互补互助,乃至相得益彰,以达到精美的境界。
近年来随着对砂艺热潮的兴起,传统的茶文化与陶文化的推广,热爱紫砂艺术的人士日益众多。较高档次的佳作生产,究属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各界人士玩赏上的需求,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蜀山讲学时,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词句。后人就把他设计的提梁壶称做“东坡壶”。坡公每当茶后,总要捧着这提梁壶玩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