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师曹亚麟紫砂壶印章大全
曹亚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师从鲍志强学艺,自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毕业后,开始在紫砂厂专事紫砂陶艺术创作工作。
何道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师从王寅春,并得裴石民指导,熟悉掌握各种砂壶制作技法,深知泥料特性及配色学问,兼具丰富的制壶实务经验与美学理论基础,其作品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世人谓之“道洪风”。
谭泉海,字“石泉”,号“陶逸轩主人”,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跟随著名老艺人任淦庭学习陶刻,1975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训班深造,受到著名教授梅健鹰、杨永善、张守知、白雪石、陈若菊等的教导,陶刻用刀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作品多以俊秀细腻见长,亦不乏粗狂奔放传神的佳作。
裴石民既能作典雅脱俗的光素茗壶,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茶具,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可谓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吴云根(1892-1969年),字“芝莱”,14岁师从汪春荣(生义),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制壶风格敦厚稳重,擅长光器和筋囊器,尤其以竹入壶,自成一家。
王寅春(1897-1977年),生于江苏镇江一户贫民家庭,13岁拜赵松亭为先生,在其陶坊跟随金阿寿学习制陶技艺,多次承制国家礼品,以新品种占领市场,人称“寅春壶”,为繁荣紫砂陶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紫砂界七大老艺人”之一。
近代制壶名家艺人,以精湛的紫砂茗壶为祖国赢得荣誉,鼎力革新技艺、品种,为承先启后作出贡献。但时逢抗日战争的深重灾难,许多艺人在苦难中挣扎,有的过早谢世,有的则成为当今紫砂事业兴盛的铺路人。
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人并称为“紫砂七大老艺人”,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钻研业务,刻苦磨炼,攀上紫砂陶艺的高峰,是现代紫砂艺术承先启后的人物。
1995年8月,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谢瑞华女士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黎淑仪女士拜访顾景舟时,问及当年在上海的仿古生涯。之前,大凡有人问到此事,顾景舟总是含蓄回避。但这一次,顾景舟态度相当开朗。他坦言,当年仿古,即使是伪作,仍不失较高的艺术水准。
清末民国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一带,商贸经济发达,随着紫砂出口量的增加,出现不少专营紫砂陶器的商家,在宜兴开设作坊,在上海、杭州等地开设商行或公司。较著名的有葛德和陶器公司、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东溪赵松亭艺古斋、利用(利永)陶业公司、宜兴吴德盛陶器店、上海铁画轩、陈鼎和陶器厂等。
明代是紫砂壶空前兴旺成熟的典范时期,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根据艺术特征的不同进行细分,可以将明代紫砂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名家精品的繁荣期。